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12-06
氣象萬千
聚焦發展使命 壽川勇當排頭
這是一座活力迸發、豪情滿懷的城市,櫛風沐雨鐫刻奮斗足跡;這是一座底蘊深厚、夢想飛揚的城市,奮勇前行譜寫為民樂章。
近年來,壽陽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市委“156”戰略舉措,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深入落實市委書記常書銘“充分挖掘和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補齊短板、開創新局,全力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爭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部署要求,聚焦省、市賦予的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重要節點,爭創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示范點,擔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三大使命任務,打好“五張牌”,在加速奔跑中爭先進位,在加壓奮斗中開創新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壽陽篇章。
壽陽縣行政執法指揮中心信息大屏
以項目建設為支撐 打造縣域發展新引擎
廠房鱗次櫛比、機器高速運轉……11月28日,記者來到山西強偉紙業有限公司,工業經濟強勁發展的氣息撲面而來。
經濟發展靠產業,產業支撐靠項目。今年以來,壽陽縣以“三區一基地”為平臺,圍繞“3+2”產業園區發展,做大智慧物流、環保造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現代農業、文旅康養等優勢產業,從產業類、基礎設施類、民生類深度謀劃符合縣域實際的項目動態儲備庫,確定了總投資735億元、271個項目的總盤子,撐起壽陽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脊梁。
“壽陽堅持質量與數量并重、部門與企業聯動,推動全縣經濟持續穩定向好,經濟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市前列,創造了‘壽陽速度’。在服務項目發展中,充分發揮黨建領航‘1881’平臺考核激勵作用,重點推動010鐵路南移、中儲糧產業園、平頭融合區污水處理廠、平頭鎮鹿泉驛站、太晉融合區實驗學校等 17 個項目開工建設?!眽坳柨h發展改革和科技局副局長李俊說道。
項目順利落地,企業蓬勃發展的背后,離不開一流營商環境的支持。壽陽縣在政企溝通“直通車”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了“工商聯出卷、縣委政府答卷、企業家閱卷”的“以月答卷”機制,構建“企業有訴求通道、政府有解決方案、落實有責任主體、工作有實效評估”的服務企業閉環體系,有效回應解決了一大批企業訴求。此外,創優融資環境、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等方面為企業打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給企業創造充足的市場空間,讓企業家心無旁騖安心投資、順心辦事、舒心創業。
奧泰集團自主研發的智能掘進機
以鄉村振興為抓手 繪就山水宜居新畫卷
從垃圾清理、行道修整,再到立面整治、牌匾美化,南燕竹鎮南燕竹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處處彰顯著潔、綠、亮、美。
平舒鄉龍門河村對村中11個古院落進行修繕,讓龍門河村重現古村風韻。同時,推出龍門客棧、龍門小院、龍門休閑農業體驗園,打造以精品民宿為核心,集教育、文化、休閑于一體的龍門旅游鄉村。
平頭鎮黑水村依托“山、田、林、文”等多重優勢,建設邢俊勤藝術館與寫生基地、“壽”文化品牌礦泉水廠、“儺”文化情景劇場、中醫養生館、非遺小院等,將壽文化、非遺文化與旅游“聯姻”。
今年以來,壽陽縣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引深“三治三建三評”工作,確定以216省道和307國道為軸線,打造南燕竹村、黑水村、龍門河村三個“燃爆點”,建設“一點一特色、一路一風景”的鄉村振興百里精品示范廊帶,以點帶面逐步鋪開,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最終帶動“百村爭鳴”“百村并進”。
“黑水村目前規劃了7處非遺小院。由村民提供場地,項目盈利后與村民按比例分紅,在不影響小院主人起居生活的前提下,帶動村民增收,這種模式很受歡迎?!焙谒妩h支部書記楊曉明介紹。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引領鄉村實現詩意蝶變,這樣的故事在壽川俯拾皆是。
當前,全縣260個環境整治村組、57個提檔升級村組、8個精品示范村組全部驗收通過。累計發動群眾2.5萬人(次),“六亂”“四堆”整治9600余處,打造“微景觀”等節點46余處,綠化48.4萬平方米,供熱接通5690戶,清理河道97.5公里,立面整治11.9萬平方米,“產興景美民和”的美好愿景正成為可見可及的實景。
南燕竹鎮燕州小鎮生態園
以基層減負為導向 激發干事創業新活力
近日,高家坡村網格員王美琴在巡查時發現,村里街道的路燈出現了故障。當下,她就打開手機,一鍵報送給了縣級行政執法一體化指揮平臺。接到王美琴的線索之后,平臺立即組織調度相關部門對路燈進行了檢修,不到24小時故障就得到了解決。王美琴告訴記者,以前遇上這些事情,都是直接報給村委會,村委會如果解決不了,就一直擱置,現在直接上報給平臺,平臺根據具體事務派單給相關部門解決,既精準又及時。
這是壽陽縣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的一個生動縮影,今年,該縣升級行政執法一體化指揮平臺,匯接12345政府服務熱線、網格化管理平臺和執法平臺等16個端口,指揮調配縣、鄉兩級綜合執法隊伍和網格員隊伍,暢通與39個部門的線上線下對接渠道,建立信息篩選、會商研判、分層派單、節點督辦、精準考核的“五三一”管控模式,以數智結合破解“多頭派單”問題。
同時,為進一步有效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壽陽縣由20多個主管部門單獨考核變為縣委統一組織考核,鄉鎮考核指標從188項精簡優化為26項,縣直單位考核指標從347項精簡優化為最多33項、最少18項。分解了“數據牽引·整體智治”的集成性改革31項任務,將影響發展的“問題清單”轉化為推動發展的“效能清單”,有效激活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后顧無憂。
恒陽社區黨總支書記趙海龍告訴記者:“基層減負真正讓大家從高負荷的行政事務中脫身,精準回歸為民服務。我們還打造了具有恒陽特色的‘1533’黨群服務圈,讓居民群眾的幸福生活觸手可及?!?/p>
如今的壽陽,以“勇爭先”的心態和“在路上”的狀態,實現了經濟大縣之變、民生品質之變、社會氛圍之變、干部作風之變,彰顯著促改革、激活力的良好成效,澎湃著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勢頭,書寫著奮進展翅的嶄新篇章。
山西交控路橋集團青銀二廣高速公路太原聯絡線智慧梁場
大家談
良好營商環境 豐富消費場景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載體,也是最為寶貴的資源。今年以來,壽陽縣切實強化服務意識,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最大限度服務支持企業發展。
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肯德基、瑞幸咖啡、茶百道、趙一鳴等一批知名三產企業落地壽陽,瑞幸咖啡開業前網絡上的呼聲隨處可見,開業后更是成為壽陽青年的熱門“打卡”地之一,掀起了一股時尚消費熱潮,讓城市更加City。門店店長趙婷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忙,她說:“店鋪從選址、注冊、落地,相關部門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以前,審批需先到相關部門領取各種表格,填好后連同相關證件及申報材料再一起提交辦理,材料復雜、過程煩瑣,非常費時?,F在,全程電子化辦理,不用到窗口提交任何書面資料就能辦好營業執照,真是為我們解決了現實需求。開業后,店鋪生意也非常好,每天能賣將近500杯,月銷售額基本穩定在16萬元左右,這都得益于政府為企業個體分憂,希望壽陽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p>
在朝陽鎮閆家坪村的“七星玲瓏魚菜共生”試驗點,成群的魚兒在池中泛起漣漪,青翠的水培蔬菜長勢喜人。工人穿梭其間,投喂魚食、采摘蔬菜?!捌咝橇岘圁~菜共生”試驗點,充分利用現有閑置農業設施提高收益率,創新復合耕作體系,通過利用魚類與蔬菜的共生互補,將水產養殖與蔬菜種植有機結合,實現水和有機排泄物的循環利用,構建起“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綠色高效健康的綜合種養模式。
閆家坪村黨組織書記王培富介紹,現在已經建設了2個大棚,當前投入魚苗5.4萬斤,減少了養殖尾水的排放量和種植肥料的使用量,預計收入可達76萬元。他表示,科技創新為鄉村產業發展帶來可觀收益,縣農業局、朝陽鎮黨委高度重視,制定出臺扶持政策,鼓勵以科技帶動村級產業發展,推動試驗點有更好的成長發展空間,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下一步,將再投資300萬元,待項目正式運營后,實現年產活魚8萬斤、蔬菜1萬斤,切實增加村集體收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美宜佳山西公司物流中心
激流勇進
融合區掀起奮進新熱潮
初冬時節,走進太晉一體化壽陽(平頭)融合發展區鋼筋數字化加工基地,工人們正在操作自動化裝置加工鋼筋部件,當前生產的這批小導管,將會用于青銀二廣高速公路太原聯絡線隧道的建設。
“鋼筋數字化加工基地和傳統鋼材加工廠相比,人員投入減少近60%,鋼材損耗率降低50%以上,機械自動化程度達到了95%?!鄙轿髀窐蚯嚆y二廣高速公路太原聯絡線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鴻俊介紹。
為什么要選擇壽陽縣平頭鎮作為產業融合及經濟發展的“黃金區”呢?
平頭鎮地處太原市、晉中市的交界地帶,與太原市陽曲縣隔山相望,可謂是“一鎮連兩城”,區位優勢十分獨特。
去年12月,青銀二廣高速太原聯絡線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在壽陽縣舉行,標志著太晉一體化戰略徹底進入新階段,壽陽縣進入了“太原半小時經濟圈”。
便捷暢達的路網交通,帶動的是項目產業的深度對接。
今年年初,美宜佳山西物流中心在太晉一體化壽陽(平頭)融合發展區安家落戶。企業負責人李美表示,平頭鎮交通區位優勢突出,園區也將智慧物流作為主要的發展業態,與企業的需求十分契合,可以說這是一次雙向奔赴。
熱潮涌動,奮進不止。太晉一體化壽陽(平頭)融合發展區將交通智慧物流百億產業園區作為發展的主引擎、主戰場,緊緊圍繞智慧物流和數字經濟兩大主題,致力建設輻射華北地區的物流集散中心和中部地區數字算力應用中心,助力縣域經濟蓄勢騰飛。
景尚鄉賈豹村玉米種植示范區
數 讀
前三季度,壽陽一產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一。
今年全縣百個重點項目總投資735.8億元,前三季度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7.5億元。
用160多天時間新建改建道路170多公里,創造了一天一公里的“壽陽速度”。
秋糧產量預計超過7.4億斤,穩居全省前三。
近年來,國土綠化面積新增35.3萬畝,森林覆蓋率取得歷史性突破。
文字:楊星宇
攝影:楊洋
壽陽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