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黨校 石王芳
校企聯盟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高級存在形式,基于行業產業建立校企聯盟,實現多家院校企業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是深化晉中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晉中市緊緊圍繞市委“156”戰略舉措,深化市校協同創新發展,大力實施城校融合、產學融合、聯盟創新、創業孵化“雙融雙創”科教興市戰略,努力打好“大學牌”,這些舉措很多都是在校企聯盟的思路下進行的。但是,與教育、科技、產業資源發達的地市相比,晉中校企聯盟的發展程度不深,聯盟形式、聯盟合作流程及內容等細節方面有很多空白,因此,作為擁有21所駐地高校、34.6萬名師生這樣豐富科教人才資源的晉中,通過校企聯盟促進產教融合,仍然大有可為。
一、打造緊密型、復合型、創新型校企聯盟助推校企深度合作、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聯盟本質上是一種相對柔性的戰略性聯盟,因此要想達成校企雙方穩固的長期的合作關系,就要彌補這種柔性的不足,補齊以往校企聯盟組織松散、合作形式單一、連續性不強的短板,全力打造緊密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校企聯盟。具體而言,一要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包括聯盟理事會,聯盟辦公室和聯盟專委會。聯盟理事會由政府和成員單位代表組成,是聯盟的最高決策機構;聯盟辦公室由專人負責聯盟工作事項的執行和服務工作;聯盟專委會是聯盟智庫,主要由高校專家教授以及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組成。二要通過簽署戰略協議,將合作形式確定下來,具體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供選擇:定向定崗,由聯盟內的校企雙方進行聯合培養,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相關企業相關崗位工作;半定向定崗,學生在低年級時由學校進行基礎知識教育,高年級時由學生自主選擇進入訂單班,畢業后由聯盟內的企業按需進行聘用;非定向定崗,聯盟全程參與培養計劃,學生畢業后靈活就業。三要確定聯盟的運行流程,這是校企合作項目落地的具體步驟,也是把合作推向深入的重要一環。具體來說,第一步需要明確聯盟成員的主體責任,從而明確戰略聯盟的合作領域與合作方向;第二步就是正式簽署聯盟協議,將合作內容以協議形式確定下來;最后就是聯盟各方要對合作效果進行動態評價,以期實現聯盟各方的協調發展。
二、制度建設保障校企聯盟規范運行
校企聯盟內成員眾多,且都是獨立主體,互相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因此要想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就需要摒棄其“柔性”特征,以制度形式確立聯盟權威。具體而言,應由聯盟理事會履職,負責制定和修改章程,然后根據聯盟章程,按程序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包括聯盟理事會常務會議制度、聯盟議事決策制度、聯盟資金管理辦法、聯盟合作項目實施管理辦法、聯盟成員準入退出辦法、聯盟成員考核細則等,旨在推動聯盟運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實現聯盟健康規范、穩定有序發展。同時,校企聯盟作為校企合作的專業合作平臺,就是要打破傳統校企合作存在的人才供需雙方不經常見面、不及時溝通、難長期合作的困局,改變傳統校企合作短期、隨機、單線的臨時性合作關系,在聯盟內部形成多主體交叉對接,即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多元合作方式,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因此,校企聯盟內部的管理體制和評價機制也需更加靈活多元,管理體制機制、經費獎勵機制、考核考評機制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保障聯盟的創新性、靈活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均衡發展。
三、平臺賦能推動校企聯盟互聯互通
共建共享校企聯盟資源平臺是實現聯盟信息共享高效運轉的重要手段。首先,要積極搭建校企聯盟資源庫,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整合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等多方資源,建立集課程教學資源、實習實訓資源、專家人才資源等于一體的資源庫,實現信息共享。其次,要聘請專業團隊設計開發校企聯盟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面向企業、高校、社會定期發布信息,包括國家、省、市產業、科技、教育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創新創業項目、企業生產難題、高校科研轉化成果等信息,本地產業、科技、人才供需信息等,平臺信息由聯盟成員提供并共享,由專人進行動態更新與維護,各聯盟平臺之間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最后,聯盟每年可以定期籌備一到兩場產學研深度合作的大型對接促進會以及數場聯盟內部的小型對接會,為聯盟成員提供交流合作的專業對接平臺;另外,各聯盟每年可召開一次內部交流研討會,研討議題包括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分析與研判、高校辦學體制與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本地產業緊缺人才的培養計劃以及聯盟組織管理模式與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等,研討形成的成果經過理事會決議可及時應用于聯盟的發展建設當中,發揮聯盟在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方面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