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新聞聯播時間:2024-11-14
中國古老的二十四節氣,體現著上古農耕文明的智慧,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那么,聰明的古人是怎么測算出來的二十四節氣?為什么許多前來山西旅游的網友都說“二十四節氣在山西太精準了”?答案就在11月12日剛剛開館的陶寺遺址博物館里去尋找。
陶寺遺址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遺址,在過去40多年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先后出土了各類文物5500余件?!斑@些珍貴文物共同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蘊含著‘文化自信’的中國密碼,是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程的重要支點?!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介紹,“眾多文物中,有一件文物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那就是著名的陶寺觀象臺遺址”。
陶寺觀象臺遺址
據高江濤介紹,先民使用觀象臺需滿足3個條件。第一,是位于遺址東方的塔兒山;第二,是這一排成弧形分布的柱列,各個石柱之間留有觀測縫;第三,就是另一個重要的遺跡——觀測點,相當于整個觀象臺的心臟?!敖涍^長期的探索發現,每年3月、6月和12月,觀測點、觀測縫和太陽剛好成一條直線,那天便是春分、夏至和冬至。除冬至觀測縫和夏至觀測縫一年僅用一次,其余各縫均用兩次,由此推算陶寺文化時期一個太陽年共有20個節令,比現在常說的二十四節氣要早一千多年?!?/p>
每逢重要節氣,人們聚集于此,觀看觀測縫中射出的第一縷陽光
文明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便是對時間和空間的掌控。考古發現,4000多年前的陶寺先民已經可以初步管理時間與空間,用來服務國家的治理。這標志著中華文明對時空掌控與管理的肇端。陶寺古觀象臺的發現,印證了《尚書·堯典》中“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天文觀測技術和歷法制定。這些節令與當地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農事、宗教節日相聯系,成為目前已知最早、最完備的太陽歷之一。陶寺觀象臺也就成為中國迄今最早的“問天”和探索宇宙的天文設施。
更令考古人員興奮的是,這20個節氣中有一個節氣與現代百姓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每年3月下旬觀測8號縫時,考古人員推測它是4000多年前先民做重要祭祀、上墳活動的節氣,也就是清明節。“據我們觀察,陶寺及周邊的百姓普遍會在4月5日前幾天上墳祭祖,而不是選擇清明節當日。雖然百姓并不知道為何提前,但這可能就是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的代代傳承?!备呓瓭f。
觀眾在陶寺遺址博物館,通過互動裝置感受觀象臺的神奇
如今,觀眾走進陶寺遺址博物館展廳中,觀象臺遺跡復原的互動裝置通過等比例復原模型,結合多媒體手段,再次呈現古人觀測時的場景,看到冬至、春分、夏至、秋分4個節氣時生產活動的剪影。在陶寺遺址公園里,等待了4000多年的觀象臺遺跡,依舊在靜候著每一束從塔兒山照來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