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10-12
周俊芳
在近代文化思想界,康有為、梁啟超師徒可謂翹楚。山西晉商大院走出來的一位書法家,曾被門徒遍布,聲名顯赫的康有為夸贊“大江以北,無出其右者”。事情要從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說起,時任太谷銘賢學堂校長的孔祥熙,對連襟生前盡心照拂,死后極盡哀榮,珍重邀請同鄉趙鐵山代表銘賢學堂書寫挽聯。擬聯、書寫雙劍合璧,124個字的隸書長聯在公祭大會上懸出后,極為矚目,嘆賞者眾。特別是康有為的不吝夸贊,使趙鐵山名聲大噪,被書法界譽為“華北第一支名筆”,遂有“南吳(吳昌碩)北趙(趙鐵山)”之說。
吳昌碩是近現代中國書畫史上劃時代的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海派泰斗,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清末海派四大家”。能夠與他相提并論,足見趙鐵山書法藝術的分量。
趙鐵山(1877—1945年),晉中太谷人,名昌燮,以字行,亦署惕山、錯鐵、舊鐵、漢癡、絅齋、孑然、柴翁、心隱庵主人等,是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趙鐵山出身晉商富戶,是儒商的杰出代表,經過幾代人艱苦創業、奮力拼搏,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商賈,太谷四大戶之一,擁有“義聚公”“樹慎成”“公慎?!薄昂V慎昌”“晉升棧”“靜豐得”等當鋪、票號、棉布莊。至今,在太谷田家后的巷子里仍能找到趙家老宅,部分宅院保存完整,整片宅院以趙鐵山父子的兩處院最為精致。
儒商雖富,家教甚嚴。趙家四兄弟皆是書家,以趙鐵山為最。趙家與儒商榆次常家是世交,趙家兄弟與常旭春、常贊春交厚,既是朋友又是親戚,書法文章上教學相長,各有所長。趙鐵山學養深厚,勤奮自勵,19歲考上拔貢,但他志不在此,“立品直須向白壁,讀書何必志青云”,一生敬仰傅山人品氣節,以其為榜樣,立志做愛國持節、剛直不阿的文人。1937年太谷淪陷后,他蓄發明志,誓死不做亡國奴,被訛傳被炸死后,隱居老宅潛心研究書藝,一生勤勉,留下大量墓志銘石碑文和書畫作品。1945年5月,在抗戰勝利前夕,病逝于太谷家中,享年69歲。
他深諳書法之道,吸取各家神韻,達到“我用我法”境界,注重字外功夫的修養,兼長繪畫、金瓦,深通經史、詩文,博學多藝,融于書法起到了書外觀物、法外取意的作用。
國慶前夕,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傳承與發展地域文化,凝聚文化共識,由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晉中市博物館、太谷區文物和旅游開發服務中心承辦的“藝山碑風——趙鐵山書畫展”,在晉中市博物館正式開展。省內外學者、書畫名流、地域文化研究者幾十人匯聚其間,品書論畫,其樂融融,文氣濃郁。同期開展的,還有《生生不息——江淮地區古代方國文物專題展》,南北之韻,相得益彰。
此次展覽遴選趙鐵山不同時期的篆、隸、行、楷書法作品及多種題材繪畫精品,包括條幅、對聯、中堂、橫幅、扇面等33件/套(73件)。細膩入微的花草,遒勁有力的書法,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他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據悉,展覽將延續至2025年2月25日。
此次展覽特邀國家文史館書畫研究院研究員、省政府文史館館員郭齊文參與策劃、提供指導,以趙鐵山生平事跡與藝術成就為基本依據,注重歷史敘事與精神弘揚的結合,從獨特的人文視角全方位、多角度向公眾展示趙鐵山的藝術造詣和精神風骨。
“趙鐵山是誰?”“他是哪里人氏?”“他的書法作品咋沒見過”……當展廳里有人竊竊私語,一代書法大家重返世人面前,便顯得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