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10-12
張仁雙
大宅院就在我的家鄉靈石縣城西北的小王莊村,村里類似的宅院不下五處,但大宅院尤為壯觀。它依坡而建,建筑風格獨特,梁、柱、磚木、石雕形成獨立的鄉村民居群,里外共百余間,屬四層層遞式房屋結構,一宅比一宅高,三宅院為正院,院中有院,院中跨院。從前一宅院為粉坊、二宅院為酒坊、面坊,頂宅院為崇奉的地方,宅院內有上下通道,宅院外還有幾處小院,有醋坊和油坊,村里人也叫“財主院”“崖窯院”或“張文耀院”。
這個大宅院曾經是張文耀祖上的宅院,后來,陸續住進五戶人家。從我記事起,一宅院住杜姓,兩位老者,沉靜莊重,不茍言笑,一子五女,;二宅院做學堂,之后為賈姓居住,老兩口有三個兒子,長子從軍,退伍后落戶大慶油田,次子、三子在村農務;左面二南院是張姓一家,兩子一女從小過繼給別人,其余子女在家務農;三宅院除張文耀后人住正房外,張大伯、馬大娘住著里外院,是宅院內人氣最旺、子女眾多的一戶;頂院張文林家,和張文耀同根同宗,當過兵,轉業后分配到汾西兩渡礦醫院……大宅院的故事,如星光般璀璨,正院張文耀后人是院里最耀眼的“星”。我小時有印象,張家老人愛打牌娛樂,兩兒三女學業有成,家庭和睦,子孫都很有出息,是村里人羨慕的一家人。
去年夏天,我再次回到大宅院,兩院大門緊鎖,門前雜草叢生,又走進幾處宅院,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一幅破碎的畫面,不由使我追思難忘,嘆息傷感。院墻斑駁,門窗破敗失去了形狀,唯有一座座宅院門頭磚雕的匾額分外顯眼,左院二匾文“新增瑞氣”,院三匾文“棠芝蘭”這些匾額,筆力千鈞,醒目端莊,依然熠熠生輝,頂院匾文“處世長”是張文耀的爺爺張富禎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修繕后的匾文。
其實,在我們村門頭匾文眾多。41號院“謙受益”“耕讀第”,52號院“翰墨林”,16號院“敦素鳳”“中孚吉”及作賓王家等。這些傳統的民居文化,既是古人智慧,又是先輩重視家教、家訓、寄托后人進行潛移默化的啟迪。可惜,匾文經歷歲月洗滌,蕭條孤寂,乏人賞識。
大宅院有許多往事,令我難忘。初入校園恰在二宅院,村人叫“條條院”,傳統的習俗禮儀過節走親戚,兒時常隨母親去三宅院看望馬大娘,每次都讓我感到開心,快樂之時能吃到很多東西;供銷社駐扎四宅院,期盼母親備好油鹽醬醋后,給買上一顆糖吃;鄰居馮大娘和我母親關系好,她吃苦包容、勤勞善良,長大后,每逢我回到村里,定要去拜望問候,放點零花錢,分別時她站在宅院門口,依依不舍……
如今,把鄉村傳統古建筑納入鄉村振興,最大限度保持宅院的整體格局和脈絡肌理的原始風貌,記住鄉愁,讓老宅歷史文脈復興,讓山村千年的大宅院彰顯新時代的魅力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