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10-11
服務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市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規模總量持續擴大,發展實力日益增強,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轉型升級有序推進,市場主體活力不斷釋放,有力地推動了晉中高質量發展。
規模實現跨越
總量持續擴大
現代服務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 新中國成立75年,是我市服務業快速成長的75年。1952至2023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從0.4億元擴大到813.6億元,總量從不足1億元到十億、百億乃至八百億,服務業增加值實現千萬元到百億元的歷史性跨越;按不變價計算,1952至2023年,服務業年均增速達9.1%,比GDP年均增速高出1.6個百分點,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
我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52年的20.3%上升到2023年的38.9%,提高了18.6個百分點,經濟層次不斷升級,實現由“農業主導”“工業主導”向“服務業與工業并重主導”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開放前,服務業在波動中成長。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市服務業運行趨勢與經濟整體趨勢基本一致。1952至1978年,晉中服務業增加值從0.4億元增長到1.8億元,年均增長6.4%,比GDP年均增速高1.6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低4.5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相關領域改革穩步推進,行業準入門檻不斷降低。1978至2012年,晉中服務業增加值從1.8億元增長到380.8億元,年均增長13%,比1952至1978年年均增速快1倍多,比GDP年均增速高2.5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高1.7個百分點。1981年起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2012年上升至39.9%。
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進入發展新階段,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來培育和促進服務業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壯大,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2012至2019年,晉中服務業增加值從373.1億元增長到689.9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年均增長7.8%,高于GDP年均增速0.7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0.9個百分點。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在三次產業的比重達到47.9%,高于第二產業7.5個百分點。2020年以來,服務業受疫情影響略有下降,但在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服務業經濟持續恢復,2020至2023年,增加值從679.1億元增長到813.6億元,年均增長2.3%。
實力日益增強
貢獻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75年,我市的服務業發展實力日益增強,對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促進經濟增長、吸納就業、吸引投資等方面貢獻不斷提升,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
改革開放前,晉中服務業基礎薄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1978年,服務業對當年GDP貢獻率僅為13.5%,低于第二產業96.8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企業、居民、政府等各部門對服務業需求日益旺盛,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升,2023年,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44.9%,高于1978年31.4個百分點。
同時,服務業就業人員占主導的就業結構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絕大多數勞動者以農業為生。1952年,全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62萬人,占全部人員的11.2%;改革開放后,在城鎮化建設帶動下,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和新增勞動力進入服務業,服務業就業人員迅速增長。1978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提升至15.6%,1994年和2015年第三產業分別超過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2022年,全市從業人員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74.7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45.9%,高于195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34.7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19.9個百分點,以服務業占主導的現代模式逐步形成,就業結構更加優化。
此外, 服務業投資在全部投資中逐步占據引領地位。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90%以上的投資用于工業,服務業投資力度較為薄弱。1952年,全市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70萬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8%,低于第二產業90.7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后,全市產業發展的重心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帶動第三產業投資穩步較快增長。第三產業投資增速快于全部投資水平。1978至2023年,第三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8.3%,增速比全部投資高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比重穩步上升,在全部投資中位于引領地位。2023年,第三產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56.2%,比1978年提高31.5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投資高16.5個百分點。
轉型有序推進
結構日趨優化
新中國成立75年,晉中服務業實現了由行業門類簡單、地區差異程度低、單一公有制向門類齊全、區域協調、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轉變。
從行業結構看, 傳統服務業比重下降,物流成經濟發展新支撐。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服務業門類單一,以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為主體。截至1978年,全市傳統服務業增加值1.1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61.3%。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發展,全市服務業門類更加齊全,發展更趨均衡,2023年傳統性服務業增加值完成293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合計為36.1%,較改革開放前下降25.2個百分點。 物流業快速發展,2023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6250公里,比1949年增長了26倍;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81.6萬輛,較1949年實現歷史性增長;快遞業務量完成9538.86萬件,快遞業務收入完成9.5億元。20世紀90年代,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推廣普及,互聯網開始迅速滲透到普通大眾日常生活中。2023年底,全市電信業務總量完成31.1億元,是2000年的8.9倍。黨的十八大以來,互聯網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態勢正在加速成形,信息化成為經濟新業態。2023年全市規上服務業全年營業收入總計400.1億元,通過網站或APP實現的銷售額總計6.1億元,占比為1.6%。
從公共服務水平看,新中國成立75年,全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大幅改善。文化事業多姿多彩,截至目前,全市文化系統藝術表演團體103個,較1949年增加102個,公共圖書館12個,較1949年增加12個。教育事業生機勃勃,全部受教育人數802628人,是1949年的6倍。 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全市各類衛生機構(含診所和村衛生室)3501個、衛生技術人員23953人,分別是1949年的38倍和15倍。 體育事業蒸蒸日上,全市擁有各級體育機關12個,體育運動學校1所,體育場191個,體育館131個。全市共有國家二級及以上運動員348人,是1979年的58倍,有二級及以上裁判員199人,是1979年的5.4倍。
與此同時,服務業所有制結構日益多元。2023年,全市民營經濟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56.8億元,占全部三產的43.9%;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民營企業有171家,較2014年增加121家,占全部規上企業數量的72.5%,較2014年提升了13個百分點;規上民營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合計305.5億元,較2014年增加287.4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收入的75%,較2014年提升了50.2個百分點。
記者 劉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