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4-08-23
祁縣修善村
“小村規”撬動“大治理”、“小積分”成為“大賬本”、“小矛盾”不出村(社區)……
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縱深推進“百鄉千村”治理行動中,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市農村環境加速“凈顏”,共建共治共享常抓不懈,如今,越來越多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適宜的方式在各地“生根發芽”,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治融合 促鄉村善治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
著眼于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我市全面提升善治善成的鄉村治理水平。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三治合一”治理體系,為我市改善人居環境、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打下了良好基礎。
走進介休市連福鎮鄔城店村村委會大院,“幸福積分超市”招牌十分顯眼,這里與普通超市不同的是,貨架上每件物品下方“明碼標價”的不是價格,而是積分。一塊香皂4分、一瓶洗潔精10分、一提衛生紙21分……墻上貼著積分管理辦法,工作人員核對村民積分信息后,村民便可挑選與積分相匹配的物品。
“我們探索運用‘時間銀行’的概念,積分內容包括參加集體活動、引領文明風尚、熱心公益事業、營造宜居環境等?!编w城店村黨支部書記張世忠說,隨著“積分制”的推行,村民之間爭執少了,互幫互助多了,大家從之前的“要我干”變成“我要干”,每個村民都成了受益者。
入圍全國“2021社會治理創新典范”的和順松煙鎮派出所,設立“小郭調解室”,以“警務進村社、服務零距離”的新理念,探索出一條基層治理新路徑。松煙鎮許村村民喬彥珍說:“以前有了矛盾不知道怎么解決,現在不一樣了,民警上門普法,有啥沖突還能去‘小郭調解室’,方便得很?!?/p>
目前,我市已建成縣、鄉、村一站式矛盾調解中心1528個,調解員總數達到2521人,全市共設置網格6248個,其中,農村網格3981個,鄉村自治有了“底氣”。在全市深入開展“化解矛盾糾紛、助力轉型發展”專項行動中,共排查矛盾糾紛12242件,其中化解11963件,化解率達到97.72%,實現了小矛盾不出村(社區),一般矛盾不出鄉鎮(街道),復雜矛盾在縣域內解決。
介休鄔城店村
文明新風 潤美麗鄉村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今年以來,我市廣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科學理論宣傳、建強實踐所站、推進移風易俗,不斷激發群眾參與內生動力,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更加濃厚,村民精神風貌持續改善。
“愛祖國,聽黨話,一心跟黨不動搖;保初心,記使命,共同奮斗好生活;講民主,不獨斷,村事群眾說了算;講文明,遵法紀,社會公德心里記;講科學,不迷信,移風易俗樹新風……”
來到祁縣城趙鎮修善村,一塊展板上展示著修善村村規民約,村民們每每路過都要多看幾眼,如今大多均能背下來,并不斷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修善村還有一“寶”,那就是“百善照壁”,一面用楷書、隸書等百種字體雕刻成的“善”字磚雕。修善村黨支部書記段續斌介紹,修善村推行以“善文化”為核心的道德理念,依托田善友、王允、溫序三位歷史名人,建設三賢善館、“二十四孝”文化墻、磚雕“百善”照壁、王允文化公園、家風家訓一條街,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百姓故事匯活動,深入挖掘典型案例,發揮榜樣的力量,用身邊典型引領鄉風文明,讓“移風易俗”新風吹進千家萬戶。同時持續開展“最美庭院”“最美修善人”“道德模范”“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涵養良好鄉村風尚。組建了理論政策宣講、法律服務等4支志愿服務隊,引導居民群眾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截至2023年12月,我市共有88個鄉鎮獲得縣級以上文明鄉鎮稱號,占全市總鄉鎮數的87%,1319個村獲得縣級以上文明村稱號,占全市總村數的68%。全市參評星級文明戶63.1萬余戶,占比達82.6%。
數字鄉村 為發展提“質”
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中,我市持續推進現代化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發展添“智”提“質”。
左權縣寒王鄉里長村是山西省首批數字鄉村建設示范村,項目一期投資600余萬元,建成200余平方米的數字調度中心,打造集鄉村治理數字化、鄉村產業數字化、鄉村民生數字化、人居環境數字化、鄉村安全數字化于一體的數字化平臺,積極依托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治理,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為實現數據共享,里長村打通了縣、鄉、村三級網絡,對接左權縣鄉村振興防返貧監測系統,針對發現的苗頭性問題,及時落實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幫扶措施,進一步推進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分類救助,推進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更加完善。
2023年,壽陽縣南燕竹村與中國聯通晉中分公司聯動,持續推進“數字鄉村+共富鄉村”建設,雙方簽約雨養設施農業及數字鄉村項目,打造數字鄉村平臺、農業四情監測平臺及農作物監控平臺三個板塊,以數字化管理,改善鄉村農業生產和治理現狀。
如今,在廣大農村,手機正在成為“新農具”,數據正在成為“新農資”,直播正在成為“新農活”,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靳星亮是祁縣古縣鎮東城村人,2012年,他返鄉創業,流轉村內300多畝土地,種植、銷售各類雜糧。2017年,他成立電商公司,各類農產品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銷往全國各地。
同樣為“農村創客”的還有昔陽縣北石龕村的楊鵬忠。楊鵬忠曾在外地創業,2019年,為了幫助鄉親們解決核桃滯銷難題,他回村創辦食用油加工企業,公司生產的核桃油和葵花籽油物美價優,很快便得到市場認可,如今,食用油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購銷兩旺,帶動當地不少農戶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產業欣欣向榮,鄉村美美與共,生活蒸蒸日上,治理井井有條。這是鄉村振興的意義,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更是每個農民的期盼。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晉中正勠力同心、奮力前行。
文 / 記者 閆淑娟 見習記者 崔慧文 圖 / 記者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