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07-16
圖為市城區新貌。記者 張浩亮 攝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近年來,我市以改革創新為引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實施“156”戰略舉措,在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競爭優勢中不斷深化全方位轉型,持續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質效齊升
我市始終把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作為推進工業經濟轉型發展的基礎和根本,持續推動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工藝先進化、產品高端化、品牌知名化、產業集聚化,效果明顯,富有特色。
焦化產業提質集聚。持續推動焦化行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介休、靈石兩個千萬噸級焦化產業集聚區,2023年4.3米焦爐全部關停,焦化行業先進產能占總產能比重達到100%。全部配套干熄焦,焦爐煤氣全部利用,市場競爭力和環保水平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形成“焦化并舉、上下聯產”的先進產業格局。
碳素產業多元拓展。鋁用陰極碳素穩定占國內70%市場份額,牢牢處于市場龍頭地位。石墨化能力全省占比超75%,全省石墨化能力前三位均為我市企業。尚太鋰電三期建成投產,20萬噸一體化負極材料產能位居行業龍頭,晉中碳素的優勢進一步發揮,形成晉中工業新的增長極。
鑄造產業提標升級。全面完成電爐替代提標改造,全部淘汰沖天爐,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太谷瑪鋼專業鎮位列全省首批十大專業鎮之一,建成全國最大的瑪鋼集散中心,溝槽管件占到全國產量的一半,電力金具占到全國產量的80%,電機殼鑄造產品約占全國50%市場份額;輪轂、剎車盤等產品與省內外汽車制造企業實現配套,平遙鑄造逐步由電機殼向電機制造領域拓展。
玻璃產業融通發展。推動技術裝備升級改造,形成了以電、煤氣、天然氣為主的新型能源結構,生產由傳統的人工吹制向機械化和人工吹制并舉發展;建設國家玻璃器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具備了產品檢驗檢測、標準起草、新型材料應用、關鍵技術攻關等綜合科研服務功能;組建“祁玻集團”,推動國家級“一帶一路”中小企業特色產業合作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區域品牌國際知名度。
液壓產業創新上檔。形成包括液壓閥、葉片泵、齒輪泵、柱塞泵、柱塞馬達、液壓缸、液壓系統在內的200余個品種、4000個規格的產品體系;推動產品研發創新上檔次,太重榆液的高壓柱塞泵和高性能液壓系統、麥克雷斯的液壓油過濾裝置和液壓油線上監控系統、斯普瑞的高壓葉片泵和內嚙合齒輪泵多次承擔國家重點工程配套項目設備的設計制造;推動基礎元器件向細分領域成套設備拓展,方盛液壓的液壓電子產品、高行高鐵軌道板成形線、海洋的合金爐液壓開堵眼機實現了從生產到應用全流程構建,形成了新的行業增長極。
食品產業品牌薈萃。平遙牛肉、太谷餅、山西老陳醋全部實現了傳統工藝與工業標準化、規?;a的融合,產業規模大幅度擴張;引進伊利、娃哈哈、統一、今麥郎、白象、紅星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打造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區重要的食品產業聚集區,紅星白酒產業園建成后,將擁有全國最大的自動化麩曲制造車間和麩曲清香原酒智能化釀造車間;打造本土食品企業新標桿,海玉園食品成為華北最大的烘焙類食品生產基地。
能源革命風生水起“新”欣向榮
立足資源稟賦,我市以做好“煤、氣、電、新能源”四篇文章為重點,持續培育關鍵技術、改善供給質量、優化消費結構,一批牽引性、標志性舉措取得階段成效,在新能源汽車和甲醇經濟發展方面形成領先優勢。
加快建設國家級甲醇經濟示范區。全力打造醇、運、站、車全鏈條甲醇經濟新生態。出臺《晉中甲醇經濟示范區發展規劃(2023-2027年)》,推動“一區兩園四板塊”總體布局和“11155”目標建設。
2023年10月召開全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現場會;今年1月25日與晉城市就發展甲醇經濟進行對接洽談后,目前甲醇增程式重卡已經開始在晉城、長治試運行。截至2024年5月31日,甲醇重卡全國訂單達3555臺、省內訂單達1338臺。甲醇乘用車全市累計推廣訂單數量724臺。
推動甲醇加注站建設,全市現有甲醇加注站點58個。推動甲醇產業化建設,介休昌盛25萬噸焦爐煤氣制備甲醇項目主體已完工,上游180萬噸焦化煤氣綜合利用項目已進入試生產,25萬噸/年甲醇項目工程基本完成建設,擬近期調試。
擴大甲醇經濟影響力。2023年9月舉辦第二屆山西低碳甲醇論壇,多地多部門來我市參觀調研甲醇汽車。2023年9月23日,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主火炬燃料由吉利晉中基地甲醇重卡保障運輸,為全球首個碳中和亞運會貢獻了晉中力量。
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目前已形成以吉利汽車為“鏈主”、中航蘭田和保羅專用車為“鏈核”,帶動昔陽尚太鋰離子負極材料、介休安泰鋼鐵、靈石亨泰輪轂等60戶配套關聯企業合作,安格朗、旭日東升、拓普等27家零部件配套企業入駐產業園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
推進煤炭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支持壽陽縣創建全國5G智能化礦井建設示范縣,組織召開全市5G智能煤機制造產業鏈供需對接會。壽陽新元煤業建成全國首座5G礦井并順利通過了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驗收。
提升電力發展水平。壽陽明泰2×35萬千瓦機組順利投產發電,煤電機組“三改聯動”加快推進,提前2年超額完成省能源局下達我市的“十四五”改造目標任務。我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合計595萬千瓦,占全市總裝機比例達到50%,占比居全省前列,全市能源電力供給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降碳技術方面,推動瑞光熱電探索推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制甲醇、制氫、儲能、熱電耦合一體化發展模式,碳捕集提純取得突破,成功產出99.9%純度食品級液體二氧化碳。山西安泰恩懿生物所掌握的 “NPS碳捕捉集成技術”固碳率達到75%以上,開創了國內微藻減碳行業的先河,并在全國率先實現微藻減碳技術工業化生產。
打造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以尚太鋰電為中軸,打造百萬噸產能的全球最大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基地。構建光伏產業鏈,引進大恒能源7GW光伏垂直一體化項目落地。推動晉能光伏年產4GW(一期)TOPCon高效光伏電池建設,光電量產轉化效率達25.5%以上,保持全球領先水平。超前布局充(換)電基礎設施,制定了《晉中市居住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指南(試行)》,為新能源電動汽車用戶以及運營商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據。實現11個縣(區、市)公共充電站全覆蓋和118個鄉鎮(街道)公共充電樁全覆蓋。
市校協同“雙融雙創”破題起勢
大學城是我市的優勢資源之一。聚焦打好“大學牌”,我市扎實開展市校協同創新發展專項行動,大力推動城校融合、產學融合、聯盟創新、創業孵化“雙融雙創”,努力答好省委給晉中提出的重要命題。
制定出臺《晉中市市校協同創新發展專項行動方案》,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及職責,扎實推進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市縣兩級深入1000多家企業實地走訪調研,收集高??蒲谐晒D化需求179項、高??赊D化有效專利25489件,對接與我市產業相關的高校科研平臺243個、高??萍甲稍儗<?74人、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69個和企業“四需”事項230個、機構“四需”37個。
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臺《晉中市市校協同創新發展專項行動全面對接工作方案》,市政府與山西傳媒學院、山西藥科職業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靈石、昔陽、壽陽、介休與太原理工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壽陽縣就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省級玉米產業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與山西農業大學簽訂共建合作協議。
加快市級平臺培育體系建設,制定出臺《晉中市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晉中市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晉中市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業認定和管理辦法》《晉中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管理辦法》等10個辦法。共認定市級新型研發機構14家、中試基地10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個。
聚焦我市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先后組織開展能源革命、大農業、數字經濟、畜牧行業(養牛)專場、礦用電氣設備、智能制造、5G智能礦井(山西能源學院)專場等10場“智創匯”交流對接活動,共為9所高校的教師或科研團隊和87家企業搭建溝通合作平臺。通過校企對接,山西農業大學高粱研究所與元慶隆醋坊、榮欣釀造、德潤澤釀造公司形成合作,共同申報并獲批市級中試基地;山西師范大學團隊與山西林海腐殖酸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服務合同,以腐殖酸為有機載體,結合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的需肥規律,在生產高品質微生物菌劑方面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
生態質量全面發力持續改善
聚焦汾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提升,聚焦汾河谷地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提升,聚焦環境執法監管能力提升,我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抓治理管控、抓減排限排、抓提標達標,全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突出工程治污,全力攻堅汾河水質提升。全力推動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省、市級“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總體進展順利。2023年度應完工55項工程中,已完工50項,年度完工率91%。
開展汾河干流水質提升攻堅行動,細化18項攻堅措施、32項治理任務。制定《晉中市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對全市保留的557個入河排污口開展監測和整治;全市1942個行政村累計已完成415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21.4%,超額完成省定19%目標;完成9個國家監管和15個省級監管農村黑臭水體整治。
狠抓工業減排,全力改善環境空氣質量。開展空氣質量提升攻堅行動,重點細化10項攻堅措施、24項治理任務。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清潔取暖散煤清零,我市7個相關縣(區、市)散煤清零完成改造50628戶;6家焦化企業4.3米焦爐402萬噸產能全部關停淘汰;全市3家鋼鐵、4家焦化、6家水泥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強化揚塵污染治理,開展全市綠色工地評級工作,對全市405家建筑工地實施差異化管控;開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共計檢查533家VOCs重點行業企業,發現問題全部完成整改;開展鋼鐵、焦化、煤電、供熱、碳素、磚瓦、鐵合金七大重點行業企業深度治理,33家已完成改造工程,110家治理進度超過50%。
通過不懈努力,2023年,市城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62,同比改善4.1%,改善率全省第3;PM2.5濃度3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9.6%,改善率全省排名第1。全市地表水國考斷面達到或優于三類水體比例85.7%;劣五類水體比例為0,全省并列第1。
水利改革亮點頻現走在前列
靈石縣在全國首開再生水水權交易的先河,首批再生水水權交易以協議轉讓的方式進行。首批交易總成交水量共3600萬立方米,交易期限為5年,交易單價為0.35元/立方米,涉及山西宏源富康新能源有限公司、山西聚源煤化有限公司及靈石縣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責任公司3家用水企業。通過推進再生水交易,深化水權制度改革,實現了由“水瓶頸”向“水支撐”、無償交易向有償交易、再生水回收利用全面覆蓋等三個轉變,破解了貧水地區資源大縣“無水可用”的發展困局,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全面突破。為全國再生水市場化交易、水資源循環利用樹立了標桿。
左權縣全面推進水務一體化改革,整合11家涉水企業組建遼潤水務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實現了從水源、水權、水利、水工、水務全過程管水用水,從水源頭到水龍頭再到水排放的一體化運營管理,破解了“多龍管水”體制,實現了高效管水用水。同時,通過公司制改制,實現了政企分開、職能劃分、行業監管、市場運營, 顯著提升了企業活力效益,有效盤活了存量資產,強化了激勵約束制度,企業活力和效益顯著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得到鞏固和保障。
祁縣入選全國第二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名單,進一步完善供水計量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立農業水權制度,科學合理分配農業水權,區分不同水源在各行業用水的需求,把用水指標細化到戶、到畝;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農業用水全面實行水價公示制度,在終端用水環節實行分類水價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建立健全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多渠道籌集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資金。推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構建起具有縣域特色的高效合理的現代種植結構,促進農業節水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市還在全省首家完成市級水權交易平臺搭建和交易辦法編制,我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做法被省水利廳主題教育活動樹為正面典型案例,為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走出了一條新路,為全市乃至全省、全國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記者 王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