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07-10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太谷區優秀黨務工作者、南城區橋南社區黨總支書記石雪芬特別喜歡的詩句。
作為一名基層黨總支書記,石雪芬深知,社區很小,卻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社區黨總支書記崗位不高,但肩上同樣有著千鈞重擔。她和她管理的社區黨建,正如那小小的苔花,雖不惹眼,卻始終懷揣夢想,奮力綻放、不斷向前。
以服務群眾為切入點,在為民服務中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
不斷更新工作思路,以社區黨建促進和諧社區創建;
借力“五種文化”,打造社區治理新成果……
“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石雪芬做得比說得好。
紅色文化,讓黨建“活”起來。
橋南社區有10個小區黨支部76個網格黨小組145名黨員,為創新社區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社區黨總支的先鋒模范作用,石雪芬創新建立黨員服務體系模式,實施“1+7”黨建治理格局。
狠抓黨員教育管理,制定了黨員學習計劃表,進一步提高黨員的思想覺悟;加強黨建網格化管理,切實把黨建工作和網格工作同步推進,構建黨群共治、示范帶動的良好氛圍;用活黨員志愿服務隊,積極關注居民的“大事、小事、家務事”,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心聲、嘆息聲”,解決居民所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效整合黨建資源,充分調動小區的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廣大居民,參與到和諧社區建設中,最大限度實現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利用好黨員交流微信群,及時征集和聽取每名黨員對社區各項工作的合理化建議,傳遞正能量信息;深化在職黨員進社區,結合黨員活動室將在職黨員融入到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經常性服務;積極探索社區黨員服務管理,強化社區黨員活動室為社區黨員、居民服務的力度和組織體系,形成支部——黨員——群眾這一至上而下、上下貫通的黨建工作新鏈條。
清廉文化,讓身份“亮”起來。
為讓廉政文化入腦入心,石雪芬創新推出“123”工作目標,即以社區黨總支為核心,以社區“兩委”和黨員為目標,以三項制度為引領。廉政承諾制度,她每周組織“兩委”進行集中學習,定期召開座談會,做到黨支部定期研究一次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加強黨的自我革命和自我監督。民主集中制度,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公開內容全面具體,程序規范,資料歸檔,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牢籠里。廉政建設職責制度,她把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當作首要任務來抓,建立和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職責制,切實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
法治文化,讓思想“亮”起來。
針對普法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及不同受眾特點,石雪芬聚焦重點內容、重點對象、重點工作、重點需求,把特殊人群對應建立臺賬,與共建單位侯城派出所聯合積極開展普法宣傳進小區、進家庭服務。同時,她有機結合社區實際情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通過實踐工作融入到為居民解決實際問題中,組織“法律明白人”開展法律知識培訓,讓居民知道如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書香文化,讓居民“樂”起來。
文化聯誼、宣傳聯搞、警社聯動、社群聯手,形式新穎多樣的“四聯機制”,讓橋南社區文化服務直抵人心。石雪芬充分發揮社區文藝志愿者隊伍的作用,以歌舞、三句半、演奏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組織文藝活動,以豐富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聯合共建單位進行治安、科普、消防、就業、法律、和諧社區的文化宣傳,提高居民群眾的安全意識、消防意識,促進社區的和諧穩定;利用設立的警務室,認真做好戶籍治理和外來人員及出租屋的管理,杜絕黃、賭、毒現象的發生,營造平安穩定的社區環境,形成群防群治的治理格局;深入推行社區公眾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打通居民“閱讀最后一公里”,讓農家書屋走進尋常百姓家。
服務文化,讓社區“優”起來。
石雪芬創新實施“七項制度”,打造全新服務空間,溫暖一方百姓。輪換包片制,她將小區黨支部與每個社區干部聯系起來,不定時地走訪居民、商戶、企業,并按季度將所包片區進行輪換;民情日記登記制,她要求社區的每個干部都要有一本民情日記本,收集居民、商戶和企業對社區工作的建議及要求,以及時處理。義務監督制,她邀請居民、商戶和企業、黨員代表對社區工作依法進行聽證與監督,共同依法協商解決各種矛盾糾紛和實際問題;微信群信息制,為提高社區工作效率,豐富社區服務內容,她將黨建、計生、綜治、民政、商戶、企業用工信息、社區動態等及時發布在平臺上,使居民獲取服務更加便捷;“一站式”服務制,她推行首問負責制“一站式辦公模式”,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服務事項“一窗辦成”,真正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提升了居民的滿意度;規范“小微權力制”,她將小微權力清單及辦事程序、辦事所需資料在大廳公開明示,讓來辦事的居民群眾一目了然;服務行為規范化,她要求社區工作人員“亮身份”,公開接受社會的監督,實現服務行為規范化。
一枝一葉總關情。從小事做起,用真心服務;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是石雪芬同志的奮斗目標和不懈追求,她用愛心傳遞黨的溫暖,用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誓言,成為社區服務一線那一抹最美的“巾幗紅”。
記者 閆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