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07-05
晉中市委黨校 耿劍利
調查研究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從實踐到認識,只有通過深入實際的調查,才能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只有通過科學的研究分析,才能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而理論回到實踐中去,也要通過調查研究,使理論與客觀實際相結合,真正指導實踐。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從調研中了解實際、發現問題、尋找規律,在調研中孕育新思想、謀劃新戰略、形成新措施。
一、調查研究是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途徑
首先調查研究彰顯為民情懷。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首先就要去解決老百姓的問題。黨中央把它放在民心的高度去考慮,民心是人心的向背,是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要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從守江山這個角度去考慮,就要為老百姓解決問題、去辦實事。而調查研究是聯系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通過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真心實意地與群眾交朋友、拉家常,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黨委政府干什么。領導干部在調研過程中聯系群眾、建立信任,提升黨和政府公信力。第二,開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調查研究是群眾路線的主要載體,也是群眾工作法的具體途徑。革命的力量、建設的智慧、改革的動力都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無論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包產到戶”,還是浙江諸暨楓橋鎮的“楓橋經驗”,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開展調查研究將“人民之力”匯聚為“中國速度”的磅礴偉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特別要多交幾個能說心里話的基層朋友,這樣才有利于了解真實情況,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他一再要求黨員干部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事實證明,黨員領導干部只有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才能把情況摸實摸透,才能使黨的各項決策部署更好地集中民智、體現民意、反映民情。
二、調查研究是黨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科學方法
調查研究代表社會科學的實證精神植入了現代國家的政治實踐中。國家治理從議程設置,到決策、執行,最終到評估和反饋,都需要建立在調查研究基礎之上。第一,調查研究是制定政策制度的前提。在黨史當中有兩句非常重要的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要保證政策的正確性和制度的科學性,必須進行調查研究。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經歷了43天和34個部的同志談話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是在對浙江考察發現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后提出的“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第二,調查研究是政策制度貫徹執行的保障。政策實施后要跟蹤反饋,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完善,推動各方面的工作在基層落地,必須通過調查研究才能做到真實情況了然于胸。我國試點工作制度,政策先行試點,然后通過對試點地區開展調查研究,充分發揮調查研究的規范、矯正作用,再提煉總結經驗,由點到面、全國推廣,確保政策制度落實落地。第三,調查研究是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徑。我們黨通過調查研究去洞察政策制度貫徹執行的效果,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將調查研究成果切實轉化為推動難題破解、優勢轉化的實際成效。比如脫貧攻堅,習近平總書記先后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揮黨的領導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全國一盤棋,最終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梢哉f,調查研究貫穿于國家治理現代化全過程,不斷推進治理效能的持續正向發展,推動中國之治進入新階段。
三、調查研究是黨實現偉大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寶
任何一個政治集團,一旦缺乏調查研究,就會出現領導作風偏離,陷入主觀主義、官僚主義。要避免這些不良作風,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就必須深入實際中作實實在在的調查研究。在黨史中,我們曾多次發起全黨范圍內的調查研究之風。1941年,針對如何引導全黨深刻認識教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嚴重危害,如何找到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鎖鑰”,毛澤東從調查研究入手,在黨內集中開展一場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1941年大興調查研究成為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歷史映照現實,在新征程中仍然需要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練就調查研究“基本功”。近年來,文件照抄照搬式形式主義屢見不鮮,公文抄襲的背后,是一些地方落實中央精神不注重實效,僅僅形式主義地以發文件落實工作,而不是真正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分析問題、提出對策,造成中央精神在貫徹過程中信息傳遞的機械化,很多政策低效甚至無法執行。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三十二條增加“脫離實際,不作深入調查研究,搞隨意決策、機械執行”違紀情形,就是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把嚴的紀律要求貫穿自我革命的全過程,推動黨員干部自覺形成重視調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從而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