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06-07
晉中市委黨校 豐國如
縱橫九萬里,輝煌五百年的北方最大商幫,曾經創造 “匯通天下,富甲天下”的商業奇跡的晉商,為何在清末民初急劇衰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呢?對此,大家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搞清楚這些問題,對于我們搞好金融業、抵御金融風險和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清道光三年,山西平遙雷履泰創立日升昌,日升昌一經創立,業務量就猛增,極盛時期的平遙票號,控制了超過全國一半的白銀流通,兌銀總數高達4億兩白銀,每年股東分紅的白銀就超過了5萬兩。隨后山西其他地方的商人也開始效仿,建立自己的票號,形成了平遙、太谷、祁縣三足鼎立的票號格局。晉中成了帝國的金融心臟,而花無百日紅,龐大的商業帝國在清末民初的十幾年里,就盛極而衰,這期間它到底經歷了什么?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清王朝的國門,海上貿易額大幅上漲,使得北亞絲綢之路的地位極大降低,晉商由此開始衰落。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植茶公司逐漸向機械化過渡,促成了印度茶葉產業規?;l展,對中國的傳統產業茶葉行業產生重大沖擊。到19世紀末,中國茶葉出口量已不到世界茶葉總出口量的8%,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茶葉出口量僅占市場份額的5%。由于茶葉貿易是晉商的重要收入來源,中國在世界茶葉競爭上的失利,使晉商損失巨大。而晉商票號沒有實體產業的支撐,也逐漸脫實向虛。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世界商貿體系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晉商“東伙制”的傳統宗族制經營模式具有強烈的家族企業性質,削弱了晉商的內部競爭機制。
晉商守成求穩思想嚴重,晉商財東和大掌柜們身居鄉野、孤陋寡聞,固守傳統經營模式,蹲守山西大本營,沒能開眼看世界,沒能與時俱進,其傳統的行會式的商業模式難以適應時代的變化。晉商官商結合的壟斷經營方式,也無法適應競爭性的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晉商雖然也曾借鑒過股份制企業的某些做法,但晉商未能抓住歷史機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無法改變它被歷史所淘汰的命運。
當然,晉商票號也曾嘗試各種轉型,比如,1897年,清政府提出與晉商合辦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1903年,袁世凱的天津銀行邀請票號參加,1904年大清戶部銀行籌建邀請晉商入股。1908年,戶部銀行改組,再邀晉商入股,以及后來蔚泰厚北京分號掌柜李宏齡籌組晉省匯業銀行,但山西票號都拒絕了,其轉型以失敗告終,終于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鴉片戰爭隆隆的炮聲震醒了東南沿海,身處內陸的票號卻無動于衷。隨著洋商洋槍洋炮而來的,還有西方商人的經營方式讓東南財團大開眼界,中國東南沿海的商人開始效仿洋人辦廠積累工業資本,而山西商人卻還在墨守“以末致富,以本守業”的成規,買房置地,成就了座座山西大院。是什么蒙蔽了晉商的雙眼,可能是過去成功的經驗,可能是清政府給予他們的紅利,可能是固步自封的迂腐思想,當然更可能的是缺少改革進取的決心,晉商如此,票號如此,人人亦是如此。
山西票號業未能自覺地走在時代的前列,而是被現代銀行業所替代,這是歷史的必然。人們不會低估雷履泰首創票號的歷史意義,也不會低估李宏齡革新的意圖,但更應該看到它的沉淪的歷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