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05-30
韓銳 攝
曹家大院位于太谷區北洸村,是明清時期晉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在儒家思想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形成了以家族為社會生活的重心,因為家鄉觀念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曹氏家族十四代孫曹三喜在東北首先開設商號,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家世殷厚。但是由于家國觀念的影響,曹家人并沒有忘記故土,最終將總攬 640 余家商號的總部選址于其家鄉太谷北洸。
曹氏為晉中著名富商,清道光、咸豐時達到鼎盛,商號遍布全國各地。曹氏在北洸村相繼建起宅院,有五桂堂、懷義堂、福善堂和三多堂等。曹家大院幸存至今的“壽”字型院落,是曹氏家族中的一個分支堂名,俗稱“三多堂”,意為“多福、多壽、多子”。
明萬歷年間修建東院,清順治年間修建中院,康熙年間建西院和西花園。
大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780平方米,由西花園和宅院兩部分組成。宅院又分內宅、外宅,東西并排有3個穿堂大院,內套15個小院,3個倒座樓、3個主廳、3個主樓,共有房屋277間,鳥瞰為“壽”字形。一條石條鋪成的寬4.5米甬道橫貫東西,其盡頭各開一門,東為拱形“吉利門”,西門二層,上置神祖閣。甬道將樓宅大院分為功能不同的兩部分,南為外宅,是家族生活公共活動區域;北為內宅,由3個穿堂大院的堂樓連在一起拔地而起,蔚為壯觀。樓頂有3個榭亭,飛閣凌空,數里外可見,是家族憩息之地。內外宅隔道相迎,院門對稱,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建筑群,樓院四周都圍以高大的磚墻,宛如城堡。
從西往東依次為多子、多福、多壽院,各院由倒座樓、過廳、后院、統樓、偏院組成。平面布局為并列的三座兩進四合院和二進連環套院,并有倒座樓二層五間,后有統樓三層五間,廳堂和后院的廂房均為五間,東西院的東墻群有垂花門與偏院相通。屋頂造型各異,屋檐、梁椽用料講究,彩繪精細,雕刻簡潔,屋脊、門楣保留了完好的蓮子垂花、如意垂花、和萬壽喜勾邊連異體字,使大院顯得明亮、寬敞、舒適。
大院建筑中木構建筑用材較大,梁枋堅實。其中東院建筑簡樸,中院時代較早,西院雕作精細。
2006年,曹家大院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家大院是明清兩代風格的傳統民居建筑,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中華民宅之奇葩”,原因是曹家大院的建筑風格不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風格,而且還吸收了歐洲城堡式建筑的風格,是中國北方古代傳統民居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曹家大院不僅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還收藏有眾多藝術珍品,在山西有 “稀世國寶在故宮,民間珍品三多堂”之說,所以現在的曹家大院又稱三多堂博物館。
雖歷經滄桑,但大院仍保存著如“金火車頭鐘”、“翡翠燒雞”、“百壽大屏風”等一些國寶級的文物,通過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也從可想象這座大院曾經的輝煌。
曹家大院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新開發的一處晉商文化旅游景點,《苦菜花》《狄仁杰》《亮劍》《白銀帝國》《狼毒花》等影視劇曾取景于曹家大院。
晉中市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