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時間:2024-05-03
央廣網太原5月2日消息(記者張潔)鼎、簋、觥、尊、卣、鐘、劍、鏃……走進博物館,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物,就像樂譜上跳動的音符,共同奏響千年前三晉大地青銅文明的輝煌樂章。但剛出土的青銅器,卻不像在博物館的展柜中看上去那么美好,腐蝕、變形、殘缺,甚至“粉身碎骨”……讓青銅器恢復如初,就成為金屬文物修復師的使命。
90后小伙兒張政敏,是山西博物院的一位金屬文物修復師。學生時期,他非常喜歡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機緣巧合下自己也走上了“修文物”之路。“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鳥尊,也是修復技藝的巔峰之作。來博物院工作后,我總是會仔細地觀察鳥尊,研究它身上的修復技術?!睆堈魧τ浾哒f,鳥尊成為他不斷提高修復技藝的“領路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2000年,鳥尊在被發現時殘破嚴重,其尾部象鼻的關鍵性部分一直缺失。此后,在對晉侯墓地發掘出土的文物進行整理時,發現了鳥尊缺失的部位。張政敏回憶說:“歷時整整一年,我和老師一起修復鳥尊,整個過程很艱難。但這是我的榮幸,是我選擇這一行最驕傲的成就?!?/p>
如今,鳥尊完整無缺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它身旁的屏幕上,循環播放著詳細介紹其修復歷程的視頻,其中頻頻入鏡的文物守護人中就有張政敏的身影。
在山西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室里,張政敏指著一件春秋時期的編鐘告訴記者:“你看這件器皿表面黃色的斑點,就是有害銹,我們要用工具一點點清理干凈,同時確保文物本體不會受到傷害?!背P,只是醫治文物的最基本步驟,從業10年,張政敏修復青銅器近千件,每修復一件器物需要清洗、除銹、矯形、補配、粘接、打磨、作色等多個繁瑣的步驟,每一步都必須謹小慎微。
如今,年輕的張政敏已經是一名“老”手藝人。2023年,他一舉拿下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的一等獎,還榮獲了“全國技術能手稱號”。今年,他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從因熱愛而堅持到因責任而堅守,張政敏對文物修復工作的理解日益深刻,“修復師身上肩負著把文物‘叫醒’、讓文化傳承的光榮使命,每天在工作臺前的全情投入,都是為了明天人們能與歷史隔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