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河新聞網時間:2024-04-25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孫宇佳)“五千年不斷流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博物館里陳列展示的,有中華文明發祥地的源遠流長,有地域特色濃厚的重要文物,也有一個城市從古至今發展的完整體系?!苯Y束了運城博物館的參觀后,網絡博主“@-四分三十三秒-”在社交平臺上寫下這樣的感觸。
圖為運城博物館。
運城博物館位于運城鹽湖區,由華夏尋根、館藏珍品、盬鹽春秋、地靈人杰、土木華章、條山風云等6個歷史專題展和運城農業、工業、城建和文化等4個特色主題展組成,總分館藏品共計138914件,其中文物藏品136188件,文物藏品中珍貴文物共計2033件,涵蓋了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及當代印證河東歷史文化發展的各類實物?!斑@些文物年代跨度從百萬年以前的遠古時期到清末近代,為深入開展文物研究闡釋、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边\城博物館館長王大奇表示。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直根系,是黃河文化形成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在中華文明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山西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不斷提升,逐漸由“文物大省”向“文物強省”轉變。
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來,山西各地著力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不斷完善文物保護機制,全面推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出臺文物相關地方性法規,不斷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先后出臺《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大文物保護人才機構支持力度,充實考古和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力量;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長效機制,提出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九大項目舉措,鼓勵、吸引社會力量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此外,山西還建立了線上線下聯動的安全機制,搭建文物安全數字化監管平臺,成立專門的安全巡檢團隊,投入文物保護專項經費5.3億余元,實施文物保護項目414項,推動全省文物保護狀況持續改善。
圖為北齊徐顯秀墓道圖。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供圖
2023年底向群眾開放的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保存著330余平方米壁畫,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時期壁畫墓,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該博物館依托徐顯秀墓原址而建,并整合山西出土的其他北朝壁畫集中展示。在北齊徐顯秀墓中,遍布全墓的彩繪壁畫保存基本完整,色彩斑斕如新。場館內設有VR、AR等先進數字設備,游客僅需戴上VR眼鏡,就能開啟“時空門”,1400年前的北齊生活仿佛可觸可感。場館利用先進的數字成像技術和三維掃描技術,對壁畫所在的墓葬結構進行立體重建,再結合互動設備,以此來實現壁畫的虛擬再現。
圖為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第一展廳壁畫展示。錢龍攝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是我國考古遺址保護利用的一個經典案例,也是山西推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一個積極嘗試。
近年來,山西積極推動山西文物資源大數據體系建設,持續加強文物數字化保護,完善制定文博行業數字化標準規范,努力構建文博行業大數據平臺,實現涵蓋數據匯聚、數據治理、數據運營、數據應用等方面內容的文物資源大數據一體化管理與服務體系,實現文物資源的可持續保護、研究與利用。自2014年山西正式啟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程以來,全省已有145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1家博物館的文物受到數字化保護,山西文物數字化信息資源庫基本成型。
站在新的起點上,山西將發揮文物資源優勢,緊緊把握數字化發展機遇,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山西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