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時間:2024-01-26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開篇部分就提到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山西,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文物保護利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山西的關懷關愛,極大地鼓舞著三晉兒女投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士氣,堅持重點攻堅和系統治理相結合,著力厚植三晉大地生態底色,扎實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出席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對此展開熱議。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段寶燕
強化依法治水 攜手共護黃河
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以法律的形式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水資源的節約利用、污染防治等方面作出了規定,同時對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都提出明確的要求。從守護歲歲安瀾到堅持節水優先,從保護生態環境到改善民生福祉,法治護航,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堅實的支撐。
黃河戰略的實施重在生態環境保護,要在高質量發展。省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立法引領和監督保障作用,制定《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連續兩年開展執法檢查,發揮“法律巡視”利劍作用,護衛“一泓清水入黃河”。去年,省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汾河保護執法檢查,與沿汾設區的市縣人大同步開展聯動檢查,歷時兩個月,足跡覆蓋汾河干流流經的6個市,檢查23個縣(市、區)的96個企事業單位和項目,形成人大整體監督合力,深入推進汾河保護工作。
只有嚴格貫徹落實黃河保護法和汾河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聚焦突出問題,采取有力舉措,堅持不懈推進,才能從根本上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我省應對照黃河保護法,也針對我省黃河流域存在的水土保持、污染防治任務艱巨等突出問題,特別是我省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轉型發展內生動力不足,黃河文化影響力不夠等問題,在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統籌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明確配套具體行動方案。為更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落地見效,我省要加快制定黃河流域相關立法工作,加大監督執法工作力度,推動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堅定扛起黃河流域保護這一重大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切實增強黃河保護的自覺性主動性,提供山西實踐、作出山西貢獻。
省政協委員,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俊志
守護黃河安瀾 推進綠富同興
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近年來,我省堅持“擴綠、提質、防災、創新”四位一體整體發力,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特別是人工造林規模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實現持續穩步增長,三晉大地綠色版圖不斷充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對林草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守護黃河安瀾、推進綠富同興,不僅是省委、省政府賦予林草工作的重大使命,更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林草生態建設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持續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一要堅持保護與發展統籌。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分類施策、靈活適度的原則,在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林草資源兩個方面找到最大公約數,既要守牢生態安全底線,更要統籌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實現綠富同進、綠富同興。二要堅持規模與質量并重。將我省三北工程區作為國土綠化的主戰場,實施好三北六期工程,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高標準植樹種草,高水平營林護林,加快提升區域內林草覆蓋率;加強中幼林撫育,積極開展退化林、退化草原、退化濕地一體化保護修復,不斷提升生態系統持續性穩定性。三要堅持政府與市場聯動。政府要建立穩定的林草資金投入增長機制,工程項目集中向黃河流域生態區位重要且脆弱的地區傾斜支持;持續優化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吸引市場主體參與林草生態建設;要落實部門職責,推進部門綠化,推動林草工作向縱深發展。四要堅持增綠與增收統一。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深化實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樹立大食物觀、大林業觀,因地制宜發展沙棘、連翹、文冠果等經濟林產業,扶持涉林涉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等產業,讓更多群眾通過林草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省人大代表,臨汾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晉紅峰
保護一方水土 守住青山綠水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全部開工“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累計完工率達到50%。全面開展黃河干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這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奮進方向,明晰了方法路徑,提供了支撐保障,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為加快實現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目標,我省率先啟動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是加快資源型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振興崛起的重要契機和必經之路,開啟了我省治水興水的新篇章。
臨汾作為沿黃、沿汾重要城市,共有省定“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95個,占全省項目總數(285個)的1/3,是全省工程項目最多的市。工程項目覆蓋全市17個縣(市、區)以及臨汾經濟開發區,每個縣都有任務,任務量最大的縣達到11個。項目涉及生態、水利、住建、城管、規自、商務、能源等7個重點領域,涵蓋了“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等各個方面。
“水有靈氣,人有活力。”汾河浸潤心底的美好,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能量,臨汾像保護母親一樣保護著汾河。2023年,臨汾市委、市政府緊抓機遇,以工程實施見效走在前作表率為目標,堅持高處站位抓統籌,市、縣兩級黨政領導干部親自掛帥、全員上陣,協調推進項目建設;堅持細處入手抓保障,集智集力、靠前服務,精準破解資金、手續、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難題,推動整體工程提速提效;堅持實處用力抓落實,實行專班推進,創新閉環管理,深入調研督導,強化宣傳賦能,2023年臨汾市工程開工數、完工數兩大任務目標全部圓滿完成,全市沿黃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
下一步,臨汾將繼續堅持以“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為牽引,調動各方資源、凝聚各方合力,推動系列工程早建成早見效,帶動全市河流水質提前全面達優良,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擦亮“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生態底色。
省人大代表,平陸縣委副書記、縣長翟紀亭
系統治理環境 共守碧水藍天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做好治水興水、治林興林大文章,持續加強“兩山七河五湖”生態修復。平陸縣地處黃河流域中游,是運城沿黃八縣(市)之一。作為黃河的重要流經區域,平陸縣緊緊圍繞運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定位,著力加強流域環境的系統治理。
首先要進一步加強環境污染防治。把環境保護作為謀劃未來、推動發展的基準線,緊盯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基礎性指標,全力打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一泓清水入黃河”、固廢污染防治等標志性攻堅戰,確保優良天數連年增長、水質標準不斷提升、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其次要進一步做好國土保護修復。平陸縣通過礦山復墾、林地保護與造林綠化等一系列措施,完成植樹造林2.3萬畝、礦山修復1600畝,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實現動態清零。今后要更加扎實做好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工作,嚴厲打擊私挖亂采行為,全面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全力打造黃河沿岸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區和景觀區。
再次要進一步推進實現“雙碳”目標。“積極穩妥做好‘雙碳’工作”被列為今年部署的事項之一,對此,平陸縣將結合縣域實際積極落實好這一戰略。具體而言,一方面用好本縣的綠色低碳試點縣品牌,啟動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持續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同時探索碳匯交易新路徑,提高點綠成金、增值變現水平。另一方面在全縣倡導綠色低碳簡約生活方式,開展綠色機關、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綠色礦山創建活動,培養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努力在縣域內形成合力,穩步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省政協委員、山西財經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班鳳梅
多措并舉植綠 鞏固修復成果
政府工作報告求真務實、催人奮進,立意高、方向明、思路新、措施實,十分鼓舞人心。報告提出“全面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全面做好治水興水、治林興林大文章”等工作任務,為我們更好發揮委員作用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著力點。
我省是黃河中游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區域,在植被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能不能種樹,種什么樹合適”的問題,否則會出現土壤干燥度加強、人工林衰退等現象。在充分發揮團隊專業特長,廣泛調研、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我省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優化植被布局,緩解生態系統服務沖突。不適宜的植被配置會導致徑流及深層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水分降低又反過來引起植被退化。要充分利用研究人員的科研成果指導植被布局,明確不同降雨區植被適宜分布格局,實現多項生態系統服務的協調。
二是科學配置植被種類和密度,提升生態系統產水能力。系統梳理最新森林資源調查數據,根據水資源植被承載力,結合土壤干層狀況,選擇節水鄉土植物,同時調控林草密度,從微觀地塊上緩解土壤水分缺乏,逐步恢復土壤儲水量,提升生態系統產水能力。
三是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及時修復土壤干層。在全省建立“空天地”一體化遙感監測平臺,通過植被覆蓋變化識別植被栽種年限,同時監測地上生物量,結合不同水資源植被承載力下的土壤干層預測模型,構建土壤干層監測預警系統,對即將進入土壤干燥化的區域及時干預,對已經發生區域開展修復。
四是吸引社會資本,推動節水工程規?;c生態恢復產業化。加快土地流轉,建立多元融資機制,采用PPP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推動農林業節水工程建設規模化與生態恢復產業化,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生態系統服務協調穩定、生態安全屏障功能鞏固增強的良好局面。
李全宏 陳俊琦 程國媛 閆書敏 郭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