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時間:2024-01-25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探索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在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項創新與實踐。多年來,我省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以科技人才為主體、以科技成果為紐帶,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這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已成為“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月23日,參加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政協委員分組討論了政府工作報告,“深入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等話題再次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焦點。省政協委員、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常明昌在聆聽政府工作報告后倍感振奮。中午剛休會,他就撥通了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孟俊龍教授的電話,分享參會的喜悅心情。
常明昌:小孟你好。參加這次會議,我又一次感受到科技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新時期要堅持抓實抓好科技特派員這一制度,以便讓科技人員在科技創新、人才服務和鄉村振興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咱們作為科技工作者要牢記使命、勇于擔當,把論文寫在三晉大地,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孟俊龍:是的。我們要堅決落實做好科技特派員工作,同時引導和推動全省廣大科技人才在科技助力產業創新發展中作出新的貢獻。
常明昌:精準把脈、精準對接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關鍵。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實現人才和產業的“雙向共贏”。我們要緊緊圍繞企業的創新需求,擇優推薦急需的專業人才,推動產學研合作破解生產難題,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孟俊龍:我特別贊同。精準服務才能更好地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才能有效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實現人才和企業的合作共贏,進而推動整個產業可持續發展。
常明昌:創新是源泉。成果交流、合作創新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主要內容。這幾年,咱們的食用菌科研團隊和企業、產業精準對接,推動了創新資源集聚匹配,搭建了校企產學研平臺,實現了人才、項目和科技資源共享,最終形成了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新型技術創新體系。
孟俊龍:是這樣的。科技特派員具備開展科研和教學的優勢,可協助地方和企業梳理技術及人才需求,提供“訂單式”服務,為地方培養人才,同時可沉淀生產技術,為其自身創新創業積累經驗。地方企業可為高校教學實習實訓、科研成果轉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渠道。
常明昌:我們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努力發揮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我相信我省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一定會不斷取得新突破。讓我們加入科技特派員隊伍,把更好的技術推廣下去,為群眾增收、企業盈利貢獻力量!
專家點評
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研究員 張立新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國家及我省推行實施的一項制度安排,通過選派科技人員深入到農村第一線,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實行科技精準服務,實現科技助力農村經濟發展。
科技特派員制度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和政策配套,各成員單位和各市、縣要按照職責分工,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部門協同、省市縣鄉聯動的科技特派員組織管理體系;要建立省級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引導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以無償資助、貸款貼息、獎勵性補助、協議后補助等方式,給予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支持;要對科技人員實行分類管理,根據技術專長確定選派方向,根據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和農民的實際需求,選派對口人員,把政府選派與基層需要結合起來,做到人崗相適。
本報記者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