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時間:2024-01-24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省人大代表、河曲縣縣長徐曉蘭,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深入實施農業‘特’‘優’戰略”感觸頗深。
1月23日中午,徐曉蘭回到駐地,第一時間撥通河曲縣副縣長許旺全的電話,匯共識、聚力量。
徐曉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農業“特”“優”戰略,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左右。河曲縣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縣,如何踐行“工業反哺農業”,做強第一產業,政府工作報告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許旺全:近年來,我們一直堅持“特”“優”發展,努力求新求變,一方面以榆嶺窊有機大棚為標桿,走“有機、高端”發展方向,打造了千畝高效設施農業;另一方面聚焦紅蔥、海紅果等河曲特色農業產業,著力建基地、拓市場、創品牌。尤其是去年,“河曲紅蔥”地理標志、“中國紅蔥之鄉”獲批,更是錦上添花。
徐曉蘭:全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認真研讀政府工作報告,我認為,河曲把紅蔥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找準了方向、找對了路子。目前,河曲的紅蔥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畝左右,生鮮紅蔥年產量約3萬噸,除去深加工消化,剩余四成紅蔥通過鮮銷方式遠銷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等地,每年能創造產值約1億元。我們要啟動紅蔥產業縣創建工作,用系統思維、全局觀念,謀劃紅蔥產業發展。
許旺全:徐縣長,我相信,“小紅蔥”一定能“挑起大梁”。
徐曉蘭:重任在肩,唯有實干。今年我們要瞄準“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產值過億”的目標,在去年縣財政投入1445萬元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出臺全產業鏈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好“河曲紅蔥”地理標志、“中國紅蔥之鄉”等品牌,繼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坡改梯,不斷擴大種植基地和育種基地規模,提升種苗供應能力;從育苗、存儲、加工、銷售等紅蔥產業鏈條的各環節入手,積極探索,闖出新路,力爭到2025年,選育出紅蔥優質高產新品種1—2個;發揮標準化戰略專項資金激勵作用,出臺“河曲紅蔥”1個團體標準、凍干系列食品等6個企業標準;擴大基本面,進軍中高端,延伸產業鏈,發展調味食材精深加工,力爭到2025年,叫響“河曲紅蔥”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同時,我們還要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做大規模、做強品牌,讓“河曲紅蔥”成為“有機旱作·晉品”;將紅蔥收儲經紀人列入高素質農民培育對象,組建高素質經紀人隊伍,真正實現小紅蔥帶動大產業、點帶面助推鄉村振興。
專家點評
山西省委黨校省情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聶娜
把握“特”的內涵,做好“優”的文章,是山西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走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金光大道。
把握“特”的內涵,就要聚焦各地不同的資源稟賦、生產方式、農耕文化,有效開發鄉土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現一產帶動二產、拉動三產的融合發展新路徑。地方政府在推進特色農業的實踐中,要下沉基層實地調研,找準突出問題、明確目標定位、提出對策舉措,精準強弱項、補短板、揚優勢、挖潛力,發展小而特、特而優、優而美的新農業。
做好“優”的文章,就要強龍頭、補鏈條、建集群、育生態,實現產品品質優、產業業態優、農業品牌優。地方政府要打好差異化優勢牌,要以技術創新與研發作為優勢底座,強化成果轉移轉化,以質量和精品為導向,全力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美、人美我?!钡霓r產品供給體系,以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為抓手,樹立品牌意識,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