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01-17
澤城村全景圖 (資料圖)
坐落在太行山中部的左權縣麻田鎮澤城村,依山而建、流水穿過,處處透露著一股發展進取的活力與朝氣,正著力描繪著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振興畫卷。
“1月9日,省委書記唐登杰在澤城村調研指出,要用好‘千萬工程’經驗,遵循鄉村發展規律,以更高標準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堅定走好文旅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子。一系列指示精神為澤城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勁動能。”麻田鎮黨委書記梅世明說,“我們將切實發揮好獨特資源優勢,圍繞寫生基地建設、產業富民、保障民生,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村民生活更加殷實?!?/p>
豐富寫生業態
綠水青山一頭連著詩和遠方,一頭連著百姓福祉。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左權縣立足山美、水美、生態美的獨特資源優勢,與國際水彩協會合作,在澤城村打造聚集藝術群體寫生、實踐、研習的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實現“山水—寫生—消費—產業”全鏈條發展,切實把綠水青山轉換成造福村民的金山銀山。
或小巷、或河畔、或山腳,澤城村的每個角落,都成為了繪畫愛好者寫生的絕佳素材。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近3年的建設,基地已與10個省份95所高等院校和134所藝術機構簽訂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成為北方地區規模最大、配套設施最完善、接待能力最強、合作院校最多、國際影響力最廣泛的綜合性寫生基地。該項目被列為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和世界文旅品牌大會“鄉村振興示范案例”。
藝術的介入讓太行山上的小山村煥發新的生機。如今,這里不僅藝術氣息濃厚,“科技范兒”也十足。
穿過幾條小街,遠遠就看到一棵國槐老樹,枝丫交錯下,就是澤城村的網紅打卡點之一——“老樹咖啡”。記者看到,隨著咖啡機器人兩臂不斷旋轉扭動,磨豆、沖泡、過濾,濃濃的咖啡香撲面而來。
魔法墻投影互動系統、墻面投影系統、VR智真娛樂系統……為了讓學生和游客的體驗感、參與感更足,村莊創新建設VR互動體驗館,運用聲光電等技術打造縣域首個VR沉浸式互動娛樂體驗模塊。
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寫生基地對于澤城來說,不僅是風光的展示,更是產業的振興。以畫為媒,村里建起寫生驛站,引進運營公司,打造太行民宿,迎來了一撥又一撥學生和游客,讓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2023年3月以來,寫生基地先后接待游客、考察團隊及院校、研學機構師生約10萬人(次),接待人數再創新高,推動澤城村集體增收28.4萬元,直接帶動100余村民‘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2000元。”談起寫生基地落地給這里帶來的巨大變化,麻田鎮副鎮長、澤城村包村干部原凱感慨萬千。
產業提質增效
一業舉,百業興。作為中國核桃之鄉的左權縣,地理標志產品“左權綿核桃”備受外界贊譽。澤城村是全縣核桃種植中心片區,種植面積1600畝。近年來,該村采取“龍頭企業+托管組織+農戶”模式,高效推進全村核桃良種托管服務。
“我們與左權縣麻田順康天然農產品公司簽訂托管協議,公司全面負責核桃的種植管理、托底收購和對外銷售等問題,通過集約化、專業化管護,品種、種植等各個環節都得到改良,種植戶解放雙手的同時,產品統一銷售,提高了知名度和附加值,收入相比托管前畝均增收350元?!睗沙谴妩h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富生介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了拓寬增收渠道,澤城村充分利用水量充沛的資源優勢,與水利部門聯合,投資1688萬元在上游清漳河干流建設起水力發電站,成立了興源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蓄水發電,真正實現資產到村、效益到村,年收入可增加50余萬元,帶動4個脫貧戶穩定就業,人均月收入3000元。
沒產業瞎轉轉,有產業吃飽飯。澤城村還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分集體光伏發電和農戶屋頂光伏發電兩種模式。集體光伏發電站為300KW,年發電量約100萬度,去年為村集體增收63萬元。農戶屋頂光伏發電有55戶,戶年均發電量約4500度,每戶年可增收4000余元。趙富生信心滿滿地說:“去年,我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151.4萬元,沒有產業支撐,這是想都不敢想的?!?/p>
成果惠民利民
隨著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強起來,澤城村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人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中,推動鄉村振興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趙富生介紹,澤城村全村共有1347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就有307人,占到了全村人口近四分之一。因此,保障留守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
為了讓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貼心的服務,2022年,村“兩委”將原有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進行擴建,拓展服務功能,全方位滿足老年人需求。該中心占地110平方米,設置廚房、餐廳和集娛樂、閱覽、休息于一體的活動室,每天為75周歲以上的在村居住老年人提供午餐、晚餐服務,菜譜一周不重樣,菜品營養又健康,深受老年群體的喜愛。
費用方面,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日常運行采取個人交一點、政府補一點、集體貼一點的辦法,老年人每頓飯交納一元,縣里每年補助3萬元,剩余的由村集體經濟資金補齊,在不增加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又解決了在外務工子女的顧慮。此外,老年人還可以在活動室一起下象棋、聊家常,生活豐富了,臉上的笑容更多了。
中心還配備了到村工作大學生、選調生、網格員等志愿服務者,為老年人配發安全手環,根據數據,及時關注身體狀況,保障安全健康,真正讓老年人安度晚年,變“養老”為“享老”。
“鄉村美起來、富起來,村民生活好起來,這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泵肥烂鞅硎荆衲陮栏癜凑帐∥渴鹨?,進一步扛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治責任,推動“山水+寫生+旅游+特優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廣大村民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記者 楊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