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4-01-02
信訪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了解群眾期盼的“窗口”。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左權縣委把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扎實開展“信訪接待下基層”,做實開門接訪、帶案下訪、主動回訪“三訪”工作,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讓群眾所呼皆有所應。
變“被動來訪”為“開門接訪”
“我們村集中供暖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家家戶戶都要燒鍋爐、用電暖器,不僅費錢費力,還影響生活環境?!?023年12月12日,左權縣委副書記、縣長郭豐慧在坐班接訪時,遼陽鎮西長義村村民王紅亮急切地訴說著煩心事。
“來,先喝杯熱茶,慢慢說?!惫S慧隨即打開《接訪記錄本》,一邊仔細詢問,一邊將王紅亮反映的情況和訴求一一記錄下來。
在了解事情原委后,郭豐慧現場回答他:“不要著急,我馬上對接相關部門現場辦公解決?!?/p>
當天下午,郭豐慧便召集相關部門與供暖公司進行“三方協商”。一周后,西長義村成功接通供暖管道,全面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確保村民溫暖過冬。
“我們現在住在村里就能和城里人一樣享受集中供暖帶來的方便,今年冬天身暖心更暖,日子越過越紅火了!”王紅亮高興地告訴記者。
知群眾所需、解群眾所難,左權縣委深化領導干部信訪接待日制度,縣處級領導每月至少1天,鄉鎮、城區、縣直部門領導每周至少1天接待群眾來訪,重大活動、重要節點根據工作需要加大接訪頻次,截至目前,縣處級領導累計接訪225批410人次。
針對進京赴省訪數量較多問題,左權縣委每月召開一次信訪聯席會議進行“回頭看”,剖析問題根源,集中研究化解措施。通過開門接訪、源頭預防、會商分析,信訪部門受理率、責任單位滿意率均達到100%。
變“群眾上訪”為“帶案下訪”
信訪接待“下基層”是黨員干部聯系群眾的“連心橋”。左權縣委統籌安排縣處級領導帶案下訪,全縣黨員干部主動往“矛盾窩”里鉆,變“群眾上訪”為“帶案下訪”,切實把信訪接待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遼陽鎮殷家莊村村民王獻軍夫婦因車禍事故后沒有及時得到補償的問題“頭疼”不已,鄉鎮、城區和縣直部門單位領導經常性開展下訪家訪,給雙方講法律、說民約,以法治加德治的“組合拳”,將信訪問題化解在基層,走出了新時代“楓橋經驗”新路徑。
“‘帶案下訪’既能掌握線索排查第一手信息,又能快速消除群眾疑慮,了解社情民意,有效地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提升信訪件辦結效率和群眾滿意度?!弊髾嗫h信訪局局長巨維忠表示。
經過多部門聯合推動、協調解決,最終將肇事人一套房產以物抵債抵消事故補償,王獻軍也成功辦理了相關登記手續。王獻軍熱淚盈眶,他告訴記者:“因為我家的事情,各級領導、工作人員多次來我家里了解情況,一起給想辦法,不僅使我拿到了應得的補償,還給協調處理后面的事情,真正是把老百姓的事放在了心上?!?/p>
這是左權縣委組織領導干部帶案下訪的生動縮影。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信訪部門定期梳理群眾反映強烈、重復上訪、協調難度大的信訪事項,從中選擇典型性、代表性、規律性的問題由縣級領導干部包案辦理,截至目前,已經化解信訪積案16件。
變“坐等問訪”為“主動回訪”
春風化雨,情系百姓。
針對左權學苑小區住戶反映的便民市場交通擁堵、油煙污染、環境臟亂等問題,副縣長李新興多次到一線調研走訪,充分聽取住戶和攤主意見,制定解決方案,為學苑路臨時便民市場原有商戶提供了5個搬遷點,最終推動息訴罷訪。
2023年11月27日,李新興帶隊主動回訪,看望了原學苑小區門口攤主曹永峰,他現在搬進了政府統一規劃的遼西便民小吃市場,忙得不可開交。
“謝謝你們,沒想到這么冷的天,你們還跑這么遠的路來看我。”見到回訪人員,曹永峰高興得合不攏嘴:“以前擺攤都是戶外,衛生條件不好,到了冬天更是冷得不行,幾十個攤位擠在一起,收入不高,還給小區環境造成很大影響?,F在好了,人不受罪了,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李新興說:“主動回訪是群眾小事情,卻是我們的大事情。主動介入問題落實,切實推進矛盾化解,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實實在在的解決。”
記者了解到,左權縣建立了縣級領導干部直接聯系群眾機制,主動深入基層一線,回應群眾訴求,對領導接訪下訪事項,實行“一人一表、一案一檔”制度,確保接訪下訪事項按節點跟蹤、按時限驗收、按要求化解。與此同時,做好重點信訪問題“五包一”,對信訪積案辦理情況進行跟蹤督辦,定期組織信訪干部、司法人員、涉訪部門上門回訪,對回訪中發現“群眾不滿意、辦結不息訪”的,主動了解原因,做好政策解釋、幫扶救助。目前,全縣控新治舊及重復訪問題已辦結284批。
左權縣委書記石勇表示,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也是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基礎。全縣各級各部門將以主題教育為契機,踐行“四下基層”工作制度,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合理訴求,察民情、聽民意、解民憂、暖民心,全力以赴做好信訪穩定工作,用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記者 張文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