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3-09-15 10:11:40
晉中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 武建林
市委五屆六次全會系統謀劃了全市加快轉型發展的路徑方向,明確提出了一個目標、五大作用、六大工程“156”戰略舉措,其中五大作用中的“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要求和六大工程中的“產業振興”工程,分別對我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特”“優”農業、加快建設農業強市等作出安排部署,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堅決貫徹市委五屆六次全會精神,深刻認識農業農村工作在全市“加快轉型發展”中的壓艙石、穩定器作用,按照“圍繞一個目標,落實兩大任務,突出三個重點,實施六大行動”的“1236”發展思路,加快建設供給保障能力強、科技裝備能力強、“特”“優”發展能力強、品牌帶動能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社會化服務能力強的農業強市。
“1”就是圍繞一個目標。即,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特”“優”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供應基地。立足“服務太原就是發展晉中”的工作理念,發揮晉中緊鄰太原的獨特區位優勢和“地肥水美五谷香”的資源優勢,在當前每年約50萬噸肉蛋奶、150萬噸蔬菜、30萬噸水果供應太原等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蔬菜種植、畜禽養殖、果品加工等20個農副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未來3至5年努力形成太原市區和山西中部城市群1小時蔬菜供應圈、2小時鮮活農產品保障圈、3小時其他農產品供應圈。
“2”就是落實兩大任務。第一項任務,就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推動今年全市一產增加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產固投增速分別達到6%、6.5%、7%以上,“十四五”期間,力爭三項指標增速始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項任務,就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立足太谷區、壽陽縣兩個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政策先行優勢,努力建成我市乃至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排頭兵”和農業改革“試驗田”。
“3”就是突出三個重點。一是突出“特”“優”農業。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題,做優“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的主體矩陣,帶動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今年達到410億元以上,“十四五”期間努力實現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20個,到2035年打造千億級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二是突出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在全市開展“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動,今年組織創建30個以上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開展創建工作的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基本覆蓋所有縣(區、市)。三是突出農村綜合改革。以太谷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平遙縣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等國字號改革試點為示范,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鞏固用好承包地確權成果,穩妥推進祁縣、介休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質)押貸款試點,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6”就是實施六大行動。一是實施穩糧保供安全行動。建強“地壟子”,在東山縣實施跨縣域低山丘陵宜機化改造,將碎片化的耕地化零為整;在壽陽縣和平川縣(區、市)建設以節水農業為主的高標準農田園區,2023年全市再建高標準農田8.76萬畝。守好“糧袋子”,不折不扣落實糧食生產補貼和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確保全年糧食產量達到30.9億斤以上。做優“菜籃子”,今年新建、改造設施農業1萬畝,出欄生豬190萬頭,新發展和改造老舊低效果園3萬畝,確保蔬菜、肉蛋奶、水果總產量分別穩定在200萬噸、75萬噸、65萬噸以上。二是實施擴中提低增收行動。太谷、榆次、祁縣、靈石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穩固提升,實現增速與全市平均增速同步;介休、平遙、壽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穩中提速,實現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和順、昔陽、左權、榆社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增量提速,實現增速高于全省脫貧縣增速,確保2023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以上。三是實施科技創新攻關行動。加強種業技術推廣,在榆次、太谷、平遙、壽陽建設優質玉米制種基地12000畝;在太谷、左權、壽陽建設馬鈴薯原種基地60畝、原種1100畝,提升馬鈴薯產業精加工水平。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推動農業生產托管由單一環節向多環節全程托管拓展,由平川連片耕地向低山丘陵耕地拓展。四是實施人居環境改善行動。聚焦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等“五大行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計劃,其中今年再改造1.9萬座農村戶廁,推動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9%以上,力爭到“十四五”末普及率達到85%。五是實施品牌建設提升行動。今年將按照與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三步走”戰略合作意向,完成第一步“‘特’‘優’農產品入駐北京新發地”。第二步,在北京新發地召開一次晉中市“特”“優”農產品推介會,為企業搭臺、為晉中“特”“優”產品進行一次集體宣傳展示。第三步,將與北京新發地合作建設農產品物流中轉市場。六是實施有機旱作提質行動。在榆次建設1個國家級品種展示評價基地,同步在太谷、介休、榆次建設3個省級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按照有機旱作農業“1+10”的發展思路,以農高區為核心輻射帶動每縣建設一個有機旱作豐產基地,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