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3-08-25 09:09:23
日前,記者走進左權縣遼陽鎮柏管寺村趙瑞英家的前院,只見一排排菌棒整齊排放,一朵朵黑木耳在菌棒上努力生長,黝黑鮮嫩、晶瑩剔透,格外亮眼?!靶⊥ピ阂材馨l揮致富大作用!”趙瑞英一邊給菌棒澆水,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們家利用閑置庭院種植了300棒黑木耳,今年預計能增收2000余元。
鄉村要振興,產業需先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度將“庭院經濟”寫入其中,明確提出要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遼陽鎮深入貫徹落實文件精神,緊扣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宜業宜居等工作,錨定發展特色化農村集體經濟目標,積極探索以庭院為載體的新型經濟模式,鼓勵支持有條件的農戶利用農村房前屋后、屋頂院落等閑置資源發展種養殖業,讓庭院“方寸地”成為農戶“增收園”,不斷提高廣大村民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數。
柏管寺村海拔高、溫差大,清漳河水沿村而過,氣候條件十分符合黑木耳的種植要求。去年,該村采取“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集中流轉村集體土地11畝,建成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當年共收獲優質干木耳2400公斤,銷售收入20余萬元,全村20多戶農戶通過入股分紅、勞動務工等方式實現增收致富。在試產成功的激勵下,今年,村“兩委”緊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黑木耳種植產業的同時,積極探索庭院經濟模式,購入2萬余株菌棒,免費發放給農戶,讓他們利用自家院子的閑置空間種植黑木耳,因地制宜發展以木耳種植為主、其他種養業為輔的庭院經濟模式,讓農戶庭院不僅有“看頭”,更有“賺頭”。目前,該村共有24戶農戶參與庭院經濟種植,共種植黑木耳9600棒,預計總收入可增加10萬余元。
“7月,村委會免費給我們家發放了黑木耳菌棒,配備了噴灌設施,教授我們種植技術,還承諾進行兜底回收,一條龍服務解決了種植的后顧之憂?,F在我就守著我的院子,給黑木耳澆水,成熟后采摘、晾曬,忙著嘞!”看著成熟了一茬又一茬的黑木耳,趙瑞英樂得合不攏嘴。
有了柏管寺村成功的種植經驗,相鄰的蘇亭村也乘勢而為,積極引進黑木耳種植技術,大力發展庭院小經濟、微經濟,真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蘇亭村黨支部書記呂先明介紹,該村今年購入黑木耳菌棒2.4萬棒,發展種植戶35戶,預計每戶年收入可增加2000余元。
記者來到蘇亭村種植戶陳東光家中時,老兩口正教小孫子如何為木耳澆灌保濕,“種植黑木耳周期短、風險小、見效快,一根菌棒能收六至七茬,收益不錯。技術人員說木耳喜潮濕,我們就每隔一小時澆一次水,最近正值木耳生長季,小孫子也放暑假在家,可樂意干這營生了!”陳東光喜悅地說。
讓小木耳種出大產業。在大力推廣庭院種植模式的同時,遼陽鎮積極創新拓寬黑木耳的銷售模式,由單純的“賣木耳”逐步發展為“賣菌棒”“賣體驗”,拓展以“親子互動體驗”為主題的菌棒售賣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索黑木耳的生長秘密,體驗與木耳的零距離接觸,享受從采摘到烹飪全程參與的樂趣,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
副鎮長王秀娟表示,該鎮將持續關注跟進種植戶家中的庭院經濟發展情況,組織技術人員及時解決種植難題,常態化開展種植技能培訓,把庭院經濟打造成促進就業創業、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收入來源的有效途徑,讓小庭院產生大效益,“院景”變“錢景”。
本報記者 楊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