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3-08-16 09:19:19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隨著涌動的人流進入榆次老城,街區夜市里攤主的吆喝聲、游客的歡笑聲此起彼伏,各色亮眼招牌、夜景燈光交錯有致,濃濃的“煙火氣”撲面而來。
“我白天在工廠里上班,晚上來夜市擺個攤,賺點零花錢。進入暑期以來,生意挺紅火的,收入還不錯。”攤位經營者小李笑著說道。
收入是民生之源。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最直接的就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市經濟總體保持恢復向好態勢,帶動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差距逐步縮小,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上半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27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67元,增長5.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2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13元,增長4.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33元,增長7.2%。
就業越來越好、負擔越來越輕、保障越來越強。上半年,我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加快建設全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戰略目標,加快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顯效,全面拓寬增收渠道,讓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讓幸福生活的底氣越來越足。
就業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黨的二十大報告不僅強調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的“雙優先”理念,“最基本的民生”的定位更是強化了就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和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了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
上半年,我市持續做好穩就業促增收各項工作,落實落細穩就業政策措施,助力居民增收。一方面,積極搭建就業服務平臺,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全市舉辦線上線下招聘172場,其中,線下參會單位2238個、提供就業崗位6萬個,入場求職4.98萬人次,初步達成就業意向7216人次;線上招聘會參會單位1244個、發布崗位信息1.7萬個、求職人次1.68萬人,初步達成就業意向2079人次;另一方面,全面保障農民工工資。堅持動態清零新發案件,全面清理陳案積案,幫助農民工追發欠發工資,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提技能、強本領、促增收,我市深入開展農村創新創業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帶頭人、鄉村治理及農村社會事業帶頭人、種養加能手等各類專題培訓,參與人數達3300余人,頒證率80%,幫助更多重點群體通過掌握專業技能走上致富“幸福路”。
惠民政策再加力,民生底色暖意濃。全面落實最低工資標準。從1月1日起,我市三類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分別提高到1980元、1880元、1780元,平均上調100元/月。持續提高困難群體兜底標準。調整全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提高15元,全市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標準每人每月提高19.5元。穩崗擴崗促居民增收。截至6月底,全市共6637人領取失業人員技能提升補貼,總金額114.85萬元;發放失業金4711人,發放金額3287.17萬元;發放失業補助金3085人,發放金額167.06萬元。
新征程,農民增收的分量仍然很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薄耙獔猿职言黾愚r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p>
上半年,我市積極探索富民新路徑,多舉措推動農業經營多元發展,穩固農民增收渠道,為民生提質,為幸福加碼。推廣使用農業生產新技術提高產量,糧食生產通過“一噴三防”技術的推廣,確保小麥產量穩中有升;全力發展設施蔬菜,推廣運用蔬菜集成新技術、“一年三茬”新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加快畜禽發展,上半年,全市生豬出欄82.3萬頭,同比增長6.8%;帶動肉蛋奶總產達到26.85萬噸,同比增長5.6%。創優特色農業建設,其中,榆社縣繼續實施設施蔬菜產業產值倍增計劃、肉牛養殖倍增計劃、生態甲魚養殖倍增計劃“三個倍增計劃”,堅定不移走好農業“特”“優”之路。
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9%,許多更優質的商品、更高水平的服務、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不斷走進千家萬戶,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 郭娟 通訊員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