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3-08-04 09:13:20
晉中市委黨校 李佩哲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對進一步做好調查研究提出明確要求。黨中央決定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不僅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運用中國共產黨認識中國國情和探索發展道路的傳家寶,尋找破解當前改革發展難題辦法和路徑的重要工具,全黨上下必須深刻理解調查研究的重大意義,不斷提高調查研究能力,為工作決策打下堅實基礎。
一、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遵循?!耙磺袕膶嶋H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而調查研究便是深入生活,從實際出發。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終究來源于直接的實踐經驗。調查研究就是獲得間接經驗乃至獲得直接經驗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一方面,通過走訪、參觀等調查形式,可以直接獲得感性知識,這就屬于直接經驗;另一方面,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開座談會等形式,可以獲得間接經驗和知識。時代在不斷發展,矛盾問題也在不斷變化,需要我們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循環往復,更新理論,才能回答好時代之問。而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中心環節就是調查研究,做好調查研究工作,是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
二、調查研究是黨的傳家寶和制勝密碼?;仡櫸覀凕h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全黨從上到下重視和加強調查研究,黨的工作決策和指導方針符合實際實情,黨的事業就會順利發展;忽視調查研究或者調查研究不夠,往往會導致主觀認識脫離客觀實際,甚至造成決策失誤,使黨和人民事業蒙受損失。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930年5月,紅軍攻克尋烏縣城后,毛澤東同志接連開了10多天座談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甚至把當地家畜、特產、價格,各行業人員數量、比例等都摸排得清清楚楚,寫出了《尋烏調查》,他指出:“我做了尋烏調查,才弄清了富農與地主的問題,提出解決富農問題的辦法,不僅要抽多補少,而且要抽肥補瘦,這樣才能使富農、中農、貧農、雇農都過活下去?!编囆∑酵就瑯又匾曊{查研究,改革開放之初,經濟特區遇到爭議,1984年初,鄧小平同志來到深圳,深入商業區、工廠、蛇口工業區、漁民村等了解情況。經過深入調研,他揮筆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七次主持中央扶貧工作會議,進行了50余次的扶貧調研,走遍14個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為我國取得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提供了重要方法論。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一以貫之,重視調查研究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的制勝法寶。
三、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疫情的沖擊,外部環境的嚴峻形勢,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各種風險挑戰、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迫切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學會調查研究,在調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領?!比嗣袢罕姷纳鐣嵺`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只有經常深入基層一線和實際生活,進行各種形式和類型的調查研究,掌握全面、真實、豐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才能讓黨和政府制定的規章制度避免流于形式,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發揮作用。
四、要以務實的作風開展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走不出“文山會?!?,滿足于看材料、聽匯報、念總結,不深入實際生活;有的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點水式”調研,“雨過地皮濕”,走過場;有的“嫌貧愛富”,只到工作開展好、成績突出的地方調研;有的調查情況分析少,提出的對策建議不解決實際問題等,種種此類現象不僅勞民傷財,更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不要“光說不練”“盲人摸象”而要少說多做、親力親為,不要“前擁后呼”“人來人往”而要“輕車簡從”“直奔基層”,不要“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而要“挽起褲腿”“直奔一線”,不要“坐車上轉”“隔玻璃看”,而要既看“門面”又看“后院”,使調查研究成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踐行宗旨為民造福、實干擔當促進發展的過程。
五、要以專業的態度進行調查研究?!罢{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調研若是為了消極應付,“眉毛胡子一把抓”“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則調研工作將毫無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調研“五字訣”,即“深、實、細、準、效”,其中“細”和“準”要求我們要突出重點、直擊要害,直撲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矛盾復雜的問題;要科學統籌謀劃,察實情全面細致,選題盡可能小而精,調研對象盡可能廣而多;要堅持辯證思維,把握好調查與研究兩個方面的關系,用調查最大限度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用研究深入分析事物存在的必然聯系,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路徑。只有秉持務實的精神,保有專業的態度,使用科學的方法,才能保證調查研究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六、要以管用的標準檢視調查研究。早在1992年,面對黨內和國內不少人在改革開放問題上邁不開步子,不敢闖,以及理論界“姓資姓社”的爭論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此它成為我們衡量改革開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三個有利于”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其意義是深遠的。社會時代發展至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人民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的標準,這體現的是對我黨優良傳統作風的一脈相承,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遵循,一項工作倘若得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一項政策得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滿意,根子都在于脫離了群眾、脫離了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要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走到田間地頭,走進工廠車間,走入群眾家里,與人民群眾促膝長談,并在調研過程中反復對照檢視,獲取的是不是真實有效的信息,提出的對策建議管不管用,研究的結果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不斷修正調查研究的方式、內容,確保調查研究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