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2-11-04 09:16:40
行走在靈石縣王禹鄉,你會發現這里風景甚好:
在洪土村核桃示范林,核桃的清香縈繞鼻尖,一顆顆碩大的核桃掛滿枝頭。村民李海龍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村里通過規模經營,發展核桃產業,既鼓足了村民的腰包,也讓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p>
在回祖村,該村實施能繁母豬養殖場建設項目,投產后年產值可達到4億元,村集體收益40余萬元,農戶增收160余萬元。
……
這是王禹鄉堅持黨建引領,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生動實踐。
今年以來,王禹鄉立足資源稟賦,挖掘發展潛能,把農業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緊緊抓在手上,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載體,做優主導產業,做強特色品牌,推動農業產業化、規?;l展,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基層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邁出了強村富民、鄉村振興的鏗鏘步伐。
強化黨建引領 夯實發展基礎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
王禹鄉堅持“黨建引領、一線發力”思路,建強鄉村兩級黨組織,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將人口集聚區域、道路通行區域、河道行洪區域、項目建設區域、企業生產生活區域五域治理同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緊密結合,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讓各村深刻認識到發展特色產業既是工作任務,更是凝心聚力、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契機。
該鄉健全工作機制,細化任務舉措,壓實工作責任,以“高標準農田+”為抓手,圍繞富硒農業、核桃產業、生豬養殖、中藥材種植等重點產業成立了10個領導小組,在加強規范化建設、增強組織動員能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方面持續發力,逐步構建了鄉黨委全面統籌、村支部狠抓落實、村“兩委”主干及網格員協調配合、全程參與的工作格局。
壯大特色產業 跑出發展加速度
走進秋泉村的宜泉“家庭農場”,巴馬香豬在農場內自由奔跑,澳洲白羊羔的叫聲此起彼伏。宜泉種植專業合作社持續壯大養殖項目,不僅為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還給村集體帶來經濟效益。
在回祖村曬場坪上,金燦飽滿的谷子一望無際,就像鋪了一地的金子,很是壯觀。村民孟衛國一邊翻曬谷子,一邊說,“看這些谷子,粒粒飽滿,熬出的米粥又稠又香,是市場上的搶手貨?!?/p>
在王禹村富硒農產品展廳,富硒小米、富硒白面、富硒雞蛋、富硒雜糧等農產品琳瑯滿目。該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鄉探索“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訂單農業新模式,實施“訂單式”服務,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戶種植積極性,也解決了銷售難的后顧之憂。
王禹鄉立足資源稟賦、特色優勢,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農田+”工作思路,以項目為抓手,形成“高標準農田+灌溉”“高標準農田+示范”“高標準農田+托管”的工作矩陣,實施了總投資1571.37萬元的4765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一體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行“高標準農田+灌溉”,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積極推進村企聯合,依托東方希望集團在回祖村實施的能繁母豬養殖場項目,將每年產生的900噸沼渣、2萬噸沼液經過濾沉降、風干晾曬,作為有機肥就近還田。
——推行“高標準農田+示范”,發展富硒功能農業。堅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富硒特色產業發展有機銜接,在去年種植288畝高標準富硒示范田的基礎上,繼續種植2000畝富硒高粱、1500畝富硒玉米和1000畝富硒小米,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提高農田產出效益。
——推行“高標準農田+托管”,發展社會化服務農業。在羅漢村高標準農田試點推行耕、種、防、收全程托管服務,依托技術優良、服務能力強、群眾認可度高的農民合作社,組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病蟲害防治等專業化規?;耐泄芊?,在農戶與現代農業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銜接的橋梁。
此外,王禹鄉主動作為,積極探索,以龍頭鏈接型、鄉賢創業型、入股分紅型、抱團發展型、農旅融合型等“五種模式”發展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取得顯著成效。全鄉12個行政村100%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均突破10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的村1個;50萬元至100萬元的村5個;30萬元至50萬元的村2個;10萬元至30萬元的村4個。
提升治理效能 推進鄉村振興
王禹鄉堅持黨建引領,通過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項目推進、產業發展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以“高標準農田+”促特色產業發展、促集體經濟壯大、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的新路徑,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王禹鄉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撂荒土地復墾153畝,增加農民收入2.415萬元;集中連片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加耕地145.2畝,增加村集體收入2.17萬元,形成了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基本農田,有效促進了土地資源保護利用,探尋出了集體資產增值新路徑。
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王禹鄉通過“高標準農田+灌溉+示范+托管”,既帶來了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又輻射帶動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在經濟效益上,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田成方、路成網、渠成行,灌溉、施肥、播種成本明顯降低,富硒作物產量顯著增加,畝均產量提升200斤,真正實現了讓“糧田”變“良田”,為鄉村振興蹚出了一條富硒功能農業發展之路。在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上,通過建設東方希望集團回祖村能繁母豬養殖場項目,將畜禽糞污就近還田,實現了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綜合利用。此外,通過“高標準農田+托管”,耕地作業機械化率大幅提升,撂荒地恢復了農業生產,讓“沉睡”的土地煥發出新生機。
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王禹鄉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聚焦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組織推動基層黨員干部、村“兩委”成員、網格員深入項目一線,采用“支部帶頭、網格分片、人人監督”的工作模式,進一步完善高標準農田運行管護體制機制,并創建了“藍、紅、綠、橙”四色輔助綜合執法隊伍,形成了一靠群眾監督、四支隊伍吹哨、一支隊伍執法的“141”四色輔助綜合執法工作機制,真正實現“網格員吹哨,執法隊報到”。
本報記者 智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