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2-09-28 17:53:23
慶豐收
采摘樂
現代農業產業
蒸蒸日上
金秋時節,五谷豐登,俯瞰晉中大地,處處洋溢著金色的喜悅。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農民慶豐收、曬豐收、享豐收的幸福場景,是對國泰民安的最好詮釋。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這是希望的田野,這是豐收的晉中!
這十年,我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億公斤以上,2021年蔬菜、水果、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227.9萬噸、70.59萬噸、70.3萬噸,分別排名全省第二、第三、第三;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從92.6億元增長到323億元,增長了2個百億級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936元提高到17288元,增加了近1萬元,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率由2012年的68.7%提升到2021年的79.5%,增長了10.8個百分點,連續十年穩居全省第一。端牢“中國飯碗”,晉中既要守住紅線,藏糧于地,又要不斷創新,藏糧于技。
金秋九月,梨園飄香。位于晉中國家農高區的山西農業大學果樹研究所(省農科院)玉露香梨園里,金燦燦的玉露香梨密密匝匝、綴滿枝頭,10余名村民動作嫻熟,或采摘、或裝果、或搬運,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的梨長勢喜人。因為雨量充沛,并且在生長過程中沒有遭受自然災害,所以產量很高?!鄙轿鬓r業大學果樹研究所(省農科院)副研究員張生智介紹,玉露香梨是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以庫爾勒香梨為母本、雪花梨為父本,雜交育成的優質中熟梨新品種,具有汁多、酥脆、含糖高、肉質細嫩、口味香甜等特點,廣受市場熱捧,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新希望。
聚焦“特”“優”戰略,突出發展定位和主導產業,玉露香梨產業只是晉中國家農高區的一個縮影。如今,在晉中國家農高區6.59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內,高標準農田、高科技廠房、智慧農業溫室大棚星羅棋布,用科技畫筆描繪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藍圖徐徐展開。
在這里,藜麥、谷子、玉米等新品種不斷孕育,煥發新生機,讓廣大種植者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這里,一部手機管大棚,設施農業依靠科技擺脫了繁重勞動,農作物依靠數據和人類展開了智慧交流;在這里,大型無人拖拉機掛犁深耕,現代農業植保機穿梭噴淋,新型無人收割機開鐮搶豐;在這里,滴灌、噴灌節水抗旱,綠色菌肥改良土壤,新型技術保產促豐。
晉中國家農高區承攬著時代使命,以全方位推動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立足市委“1221”戰略舉措,科學謀劃“22510”行動計劃,聚才聚智、聚業興農,逐步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農業新路徑。
新時代農業是一個依靠科技牽引的現代農業,晉中國家農高區為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聚農高之勢,集農科之智,興神農之業,夯“三農”之基,為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啟夢領航,為鄉村振興破局賦能。
脫貧攻堅成果
擲地有聲
“以前在村里,我們兩口子一年的總收入不到5000元。易地扶貧搬遷后,我在安置小區對面的扶貧工廠上班,老公在城里打工,兩人一個月就能掙4000多元。”說起脫貧后的生活,和順縣義興鎮灣里村村民陳瑞花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村里的環境好了,來旅游觀光的人也多了。人們到處走走看看,然后到農家樂吃頓飯,離開時從老百姓家里買些有機蔬菜、土雞蛋等農產品,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哩!”眼見村莊的變化,左權縣石匣鄉趙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曹獻文打心里感到欣慰。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變化發生在每一天,也發生在晉中每一片土地。
篳路藍縷,攻堅克難,我市經過精準扶貧、集中攻堅,到2020年底,我市26.7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7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昔陽縣于2017年脫貧摘帽,左權縣、和順縣于2018年脫貧摘帽,榆社縣于2019年脫貧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圓滿完成。
來自市鄉村振興局的好消息,全市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續高于全市農村平均水平,從2014年的2350.21元增長到2021年的10411元。穩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平均標準,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從2012年的1829元/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200元/人/年,增長了239%,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平均標準從2015年的3025元/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8060元/人/年,增長了166%。
今年以來,我市把增加脫貧人口收入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晉中市促進脫貧人口增收二十條措施》,推動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從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7月底,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1219元,完成目標任務的89.4%。預計9月底能夠順利完成省定增長20.5%目標任務。
舵穩當奮楫,風勁好揚帆。我市聚焦“守住一條底線,實現兩個高于,提升‘3+1’保障,完成4項創建”的要求,全力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上水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新局。
農村人居環境
越來越好
“路寬了,水清了,空氣也好了。家里安上了抽水馬桶,不用像過去一樣蹲旱廁,也沒有了臭味。還通了天然氣,打開閥門就能用,方便又干凈!”劉光明是介休市宋古鄉三道河村村民,說起村里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臉上笑開了花。
農村公路建設、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污水治理……十年來,我市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農民生活指數有效提升,農村臟、亂、差面貌明顯改觀,村莊環境基本實現整潔、有序;村民文明觀念顯著提升,生活質量普遍提高。一大批村莊扮靚了顏值、提靚了氣質、找回了面子、做實了里子。
十年來,我市分批、分地域累計改廁近20萬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2%,超過全省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十年來,全市1942個行政村已有301個行政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15.48%;
十年來,全市垃圾收運體系覆蓋全市102個鄉鎮、1909個行政村、3746個自然村,鄉鎮實現全覆蓋,行政村覆蓋比例97.9%,自然村覆蓋比例96.2%;
十年來,全市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實現100%達標,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到95%以上。累計建成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781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6%;
十年來,健全勸返復學機制,13.5萬名建檔立卡學生享受教育資助,入學率穩定在100%,確保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特別是脫貧家庭子女、殘疾學生不失學、輟學。830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完成“全面改薄”工程,辦學條件全面改善;
十年來,累計有8個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21個村入選“山西省美麗休閑鄉村”名單;
十年來,群眾性文化活動、鄉村文化能人培訓、送戲下鄉等活動常態化開展,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十年,山鄉巨變,我們在希望的田野上闊步前行,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徐徐鋪展。
文/記者 史俊杰
圖/記者 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