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晚報時間:2022-09-28 17:52:11
張榮聚精會神給泥塑作品上彩
張榮
張榮捏的泥塑作品
閱讀提示:
一把紅土、一根木簽、一雙巧手,只見雙手飛舞,泥團變身,木簽雕刻,須臾之間,沉悶的泥土便有了肢體、有了靈魂、有了語言、有了動作。
而賦予泥土“生命”的,便是平遙縣泥人雕塑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張榮,一名與泥為伴、癡迷泥塑的“80后”。
因泥塑技藝爐火純青,構思巧妙傳神,張榮被形象地稱為“張泥人”。
推開虛掩的店門,走進“張泥人”的店,一股柏香迎面撲來。店鋪裝修很有特色,氤氳著濃濃的藝術氣息。店內有序陳列著諸多色彩絢麗的泥塑作品,不論是莊嚴肅穆的佛教造像,抑或是尋常的市井人物,每一尊泥塑作品神情狀貌各異,生動傳神,形象逼真,呼之欲出,令人稱奇。
店內墻上貼滿了照片,正當記者駐足細看時,穿著樸素但渾身散發著藝術氣息的張榮外出歸來??吹接浾吒信d趣,他熱情地介紹起來:
“這是大學時的照片,那時候除了學習就是捏泥人,同學們很喜歡我的作品,我還在學校辦了個人展。”
“很榮幸曾應邀給成龍、李連杰、大山等名人做泥塑,這些是我們的合影?!?/p>
“這是2015年參加央視《過年七天樂》民俗文化節目錄制時拍的,還有參加《風雨日昇昌》電影拍攝時的一些劇照。”
“2020年,獲‘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2019年,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這些都是國家級獎項?!?/p>
……
照片墻上,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記錄了張榮的榮譽,也見證了他的成長。
說起結緣泥塑的經歷,張榮的眼神中有種難以描述的神采。
“我是‘泡’在泥巴里長大的,父親長期從事寺廟塑像工作,從小看父親捏,多多少少學會了一些。自6歲接觸到泥塑藝術后,我就喜歡上了它?,F在,雖然大學時學的專業、上班后從事的工作都與泥塑并不相關,但這毫不影響我對泥塑藝術的熱愛。我將所有的業余時間都花在了學習泥塑技藝上?!?/p>
一捧泥土釋百態。結緣泥塑30余年,“熱愛”二字概括了張榮對泥塑藝術的所有深情。也正是因為熱愛,張榮辭去穩定的工作,開始走南闖北,拜師學藝。2000年,張榮跟隨木雕大師梁衛國學習木雕技藝,掌握了雕刻的精髓所在。隨后,他進入西安美術學院深造,在校期間其作品受到各大名校老師的贊賞。
泥塑藝術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平遙泥塑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代表,為張榮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底蘊。生在平遙,長在平遙,張榮對平遙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因此,在努力摸索近10年后,為了進一步把平遙民間泥塑藝術發揚光大,張榮于2010年,回到平遙老家,開了一間泥塑館。他不僅塑造了千余個靈動的人物形象,還將平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泥塑的形式記錄了下來,讓人為之驚嘆。
張榮的獨特之處就是現場制作人物肖像,是一位“手疾眼快”的泥塑藝人。顧客坐在面前,他先仔細觀察顧客的神態表情,然后手持一團泥巴、幾根小木棍,不時抬頭看一眼顧客,迅速捕捉其特點,泥巴在他手中經過20多分鐘的揉捏,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張榮稱,他的泥塑追求“粗中有拙,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一般而言,捏制人物頭部僅需要10分鐘,人物身體需3至5分鐘即可制作完成。捏制過程越快,越能把握我對人物的第一感覺,捏得就越像。”張榮說道。
“藝術來源于生活?!?0年的泥塑學習、創作經歷,讓張榮明白“只有生活,才是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有閑暇時間,他就會出去走走,認真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張榮說:“我已經為2.3萬余人制作過泥塑,除游客外,我還會在征得同意的情況下,即興為鄰居、路人免費捏泥塑。每當看到大家的表情從驚訝變為欣喜,我就感覺特別有成就感。”
近日,張榮因為給路人捏泥塑而走紅網絡。在他的手中,古城墻根的黏土像是被施了魔法,變成一張張神態各異的臉。在他的視頻賬號上,給一位老奶奶捏泥像的視頻點贊量達93萬多。視頻中,只見他在馬路上就地取材,扒下一塊泥巴后開始給老奶奶捏泥像。經過他捏、搓、揉、刻等一番操作,很快,一個相似度極高的泥雕躍然手上。不少網友驚嘆:“簡直是行走的3D打印機”“瞬間讓泥巴有了靈魂”“高手在民間,太像了”……
談到成為網絡紅人,張榮笑著擺手:“我哪里是紅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孩子,一個熱愛泥塑的非遺傳承人而已?!?/p>
“塑造諸游人本真尊容,彰顯非物質文化魅力”,如今的“張泥人”店鋪已成為平遙古城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張榮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獲得平遙縣非遺保護突出貢獻獎。
“泥巴是我的天地,是我的事業,是我全部的追求。我希望用大自然賜予的泥巴,再現栩栩如生、形神兼備的人物形象。一生終其一事,恐怕我這輩子都不會離開平遙民間泥塑。我會將這門手藝一直傳承下去,讓平遙民間泥塑走出山西,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采訪結束時,張榮開心地說。
文/記者 李娟
圖/記者 史曼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