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2-09-24 10:07:41
平遙縣岳壁鄉黎基村村民在玫瑰農業生態觀光產業園采摘玫瑰。 通訊員 梁生仁 攝
到2021年底,一產增加值達到17.9億元,較2012年增加5.1億元,增長39.8%;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6萬元,較2012年增加7858元,增長102%。
一目了然的增長數據,是十年來平遙縣農業農村事業發展壯大最直觀、最有力的呈現,在這里,農民生活富足安樂,田疇沃野迸發出勃勃生機。
打造特色高效農業 農村發展更有活力
“從前的橫坡真是苦,兩山五嶺九道溝,上坡下坡沒平路,羊腸小道一尺三,一根扁擔兩只筐,春夏秋冬不離肩。如今的橫坡實在好,水泥道路寬又暢,坐上小車不咯噔,出來進去一溜風……”這是流傳在段村鎮橫坡村的一段民謠,也是古村巨變的一個真實寫照。
近年來,橫坡村依托暢通快速的交通網,結合獨特的丘陵地勢和古院落、古窯洞文化優勢條件,完善公共基礎設施,與平遙煤化農林公司共同開發生態莊園,以旅促農、農旅互動,打造出生態景觀、果品采摘、道教文化、大型燈展等十處景觀區,古街古巷古建筑群被完整保護,形成了集休閑觀光、農耕采摘、住宿就餐、特產采購于一體的產業鏈,走出一條“古文化+旅游”的新路子,迄今已累計接待中外游客150萬余人次,收入達1800萬余元。
鄉村旅游帶動經濟快速發展,讓橫坡村村民變得忙碌起來,日子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廉娜娜說:“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致富,現在這好日子,擱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在外打工,除去開支,一年下來勉強維持生計。村里發展起旅游業后,我來到旅游咨詢服務中心上班,現在一個月能拿到將近3000元呢!”
從曾經的其貌不揚,到如今躍然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名村,橫坡村煥然一新的變化,是平遙縣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向文旅融合開發要活力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依托自然生態、山水風光、民俗風情、紅色旅游等鄉村旅游資源,該縣竭力打造精品旅游路線,全力推進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現已形成橫坡、梁村、六河、郝開、遐角、南良莊、彭坡頭、南嶺底、豐盛、花溝10個重點村和平遙生態植物園、新營盛豐生態園、四清醋園、孟山森林莊園、王家莊生態園、南政生態園、上莊樂園、柴油機老工業園、推光漆文化產業創意園、冠云牛肉傳習園10個生態體驗園“十村十園”的基本框架,為當地延伸旅游發展鏈條、提升產業級次、實現富民惠民提供良性發展之路。
向文旅融合開發要活力只是平遙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模式之一。十年間,該縣堅持以看得見、效益好、可持續、能帶富為基本標準,探索推行向文旅融合開發要活力、向主導產業延伸要市場、向土地規模經營要效益、向生產生活服務要收益、向市場合作運營要成果五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模式,打造特色高效農業,激活鄉村發展活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近年來,向土地規模經營要效益,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正成為平遙縣解決土地碎片化,推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的一張新名片。截至去年底,該縣的土地托管面積已經發展到26.16萬畝。特別是寧固鎮左家堡村蹚出“農戶土地入股,集體規模經營”的“左家堡”模式,以吸納農民變股民的辦法,讓全村800余農戶實現土地入股,規模經營土地達到2200畝,被列為全市農業生產托管典型案例之一。
左家堡村采取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辦法,對所有入股土地實行農業生產耕、種、澆、防、收、銷全產業鏈統一規模經營,每畝土地綜合投入成本降低了250元,玉米畝產增加100公斤。在分配模式上,實行“保底收益、盈余分紅、服務公益”互利共贏的模式,且農戶每畝保底收益由2019年的500元增加至目前的650元,經營性收入由30萬元增加至200萬元。當農戶畝均收益不足650元時,由合作社兜底保障,實現了“集體兜底謀公益,個體得益享紅利”的市場化生產管理。
71歲的村民郝宗有不種地已經4年了,可家里的8畝地這兩年給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019年分了4000元,去年分了5200元,該給的補貼也還有,現在老了,不干活也有錢拿,當時入股算是入對了?!闭劦饺牍煞旨t,郝宗有笑得合不攏嘴。
提高鄉村治理效能 農民生活更加幸福
讓村民“唱主角”,平遙縣積極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推行積分制和星級評比等管理辦法,以考評內容村民議、考評方式村民論、考評結果村民定的方式,有效解決了“誰來治理”“依何治理”以及“如何治理”的問題,將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起來,構建鄉村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走進東泉鎮水磨頭村,村通公路全部硬化,文化廣場鮮花競放,村容村貌整治一新。隨意進入一戶人家,庭院干凈整潔,盆栽錯落有致,文明標識繪制上墻。這入目可及的優美環境以及向善、向好的文明鄉風均得益于村“兩委”實施的積分制管理辦法。
該村圍繞家庭衛生、勤勞致富、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孝老愛親等,科學確定5大類20小類文明積分內容,將村民的文明行為進行量化。建設“道德超市”,成立“道德超市”積分評定工作小組,設立道德積分管理臺賬,鼓勵村民用文明積分兌換物質和精神獎勵,推動鄉村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村民主動參加主題黨日活動,每次積2分,參與村內矛盾糾紛調解,每次積5分……”在道德積分管理臺賬上記者看到,積分時間、積分事項、積分數一目了然。該村把每月25日設定為用文明積分兌換等值物品的日子,村民們所兌換的物品由鄉村振興幫扶單位資助、社會捐助和村集體經濟收入等渠道予以保障,村務監督委員會負責全程監督,確保活動公開、公平、公正。
隨著鄉風文明建設的推進,村民們精氣神好了,打造宜居好“村光”就成了迫切需求。十年間,平遙縣秉承想村民所想、解村民所憂的宗旨,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美麗鄉村,為村民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
——建設垃圾中轉站。以每座垃圾中轉站至少覆蓋1.5至2萬人所產生的生活垃圾為標準,全縣建成17座城鄉垃圾中轉站并全部正常運行。去年,投資300余萬元建立的5座城鄉垃圾移動中轉站投入運行。同時,該縣還是全省首家實現醫療垃圾收運全覆蓋,并進行專業化處理的縣級城市。
——建立污水處理站。投資1.7億元在農村建立6座污水處理站,助力全縣污水處理體系建設。
——實施廁所革命。截至去年底,該縣共完成農村改廁3萬余座,改造率達到85%。
——推進集中供熱。截至去年底,該縣農村實現清潔取暖改造面積469.3萬平方米。
“道路干凈了,環境綠化了,文化上墻了,博物館和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起來了,如今的彭坡頭村,改頭換面,變化太大了!”9月12日的中午,東泉鎮彭坡頭村村民劉信民坐在家門口和記者嘮嗑,幸福的笑臉、爽朗的笑聲,定格成一幅鄉村美麗畫卷。
鼓起錢袋子,過上好日子。眼下,在平遙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農業品牌熠熠生輝,文明之風拂遍鄉野,幸福之花盛開鄉村,村強民富的新圖景正徐徐鋪開。
記者 楊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