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2-08-12 09:11:42
圖為張壁古堡景區。
過介休縣城向東南10公里,綿山腳下有個張壁古堡,不過0.12平方公里,卻自成一體,形制迥異,孑然獨立。
張壁古堡是國內僅存、世界罕見、堪稱標本的完整古代設防村落文化遺存。近年來,通過科學保護開發和傳承活化利用,其厚重久遠的歷史文化,正散發出勃勃生機。
《說文解字》:張,施弓弦也。本義是把弦安在弓上,與“弛”相對,如一張一弛。壁,壁壘也,古時軍營圍墻,泛指防御工事。亦指兩個古星名,如張衡《思玄賦》:觀壁壘于北落兮。
張壁,與尋常的張姓人家的村子不同,注定從建堡之始就弓在弦上,堡墻高聳,猶如墜入星河的壁壘……
一張一弛,再現鄉射之禮
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到張壁古堡,仿若回到魏晉時期、隋末唐初,耳邊回響著兵戈鐵馬、鼓角爭鳴的旋律。張弓搭箭,是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方式,也是古人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基本功。時至今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只能從詩詞歌賦中領略了。在張壁古堡,“弓如霹靂弦驚”的情景,在非遺活化利用中卻可以看到。
從南堡門入,向左拐進少林禪弓院,院中長亭下,寂然肅穆,鼓點咚鏘中,身著漢服的表演者上前,行禮、握弓、搭箭……這場景便是張壁古堡的非遺項目鄉射禮。
介休縣志有載,文廟東北曾設射圃,教民習射。張壁古堡參照多本歷史典籍,整理形成了完整的鄉射禮,包含服裝、禮儀、儀式、器樂等。雅致樸拙的院落,一步一景,十分吸睛。肅穆莊嚴的氣氛,充滿傳統禮儀文化的射箭技藝,引得游客駐足圍觀,表演一結束紛紛上前,體驗拉弓射箭的樂趣。
在圣箭堂展廳,聽禪弓院負責人常慈師父正在給游客講述弓箭的歷史淵源,從古文字“晉”演變到與弓箭相關的配飾,從強弓箭弩的變遷到4屆傳統射箭比賽……實物展示和精彩故事,真切地拉近了游客與非遺文化之間的距離。
為了普及和推廣鄉射禮,非遺傳承人先后在介休的小學和圖書館開設公益課堂。山西大學體育學院的大學生、研究生也參與鄉射禮的系統學習,并列入專業的研究范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睆埍诠疟猿址沁z活化利用,木偶、皮影、紅拂袖劍、龍鳳凳、面塑等非遺項目也逐漸為人所識,走進游客視野。
張壁古堡景區還陸續打造了琉璃文化展廳、張壁棋院、形意拳家、齊云社、干調秧歌傳習所等非遺文化主題院落,開展古法造紙、拓碑、扎染、琉璃上釉等研學活動。
奎壁聯輝,解密古堡星象
我國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張壁古堡,因何被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要從一個叫王艾元的人說起。
工作之余,王艾元在堡內沿賈家巷游走。巷門永春樓門額上有“聯輝”二字,一查,源于二十八宿“奎壁聯輝”。打開二十八星宿圖,看到奎宿星團時,他心頭一震:這不就是那不方不圓的古堡輪廓圖嗎!2009年,開發張壁古堡之初,他作為土木工程負責人,第一次看到航拍繪圖時,滿心疑慮:堡墻不方不圓、不南不北。完全不符合中國古建四四方方的形制……古堡平面形狀與十六顆星所圍成的奎宿輪廓契合,他發現與星宿相對應的地面實物達30多處,如水井、戲臺、七星槐、天眼、將軍窯等,莫非,古堡是對應古代星宿所建?那一刻,他仿佛推開了一扇塵封的門,看到了星河燦爛,若出其里。
2011年3月,王艾元力主籌建星相文化展示館;他兼任導游,為一撥撥游客講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曾經是古人的立身之本,而今人卻踟躕不前,頻頻點頭驚嘆:“我是來看軍堡地道、古建琉璃的,不料在古堡的角角落落,去找尋墜落在凡間的星辰?!?/p>
2019年,王艾元的《天地遺珠:張壁古堡》一文在《中國國家天文》雜志第10期刊發,詳細論述了張壁古堡與古代星宿的諸多玄機,遵循中國古代星象和堪輿理念,進一步證實張壁古堡“星象第一村”的地位。“張壁建造的形制源于星宿,這種嚴苛的規則,約束著堡里人的作息生活,成為宗教一般的信條,飽含著先民對宇宙神靈的敬畏與祈求?!币淹诵莸耐醢?,以文化研究員的身份,繼續守護這座神奇古堡。
在張壁古堡,神秘難解的地方不乏其例。建成時間可追溯至北魏時期的立體三層地道,長度達10公里;古堡先民世代祭奉可罕,傳承祭星習俗的神秘習俗;張壁有廟21座,空王祠前至今無法燒制的“孔雀藍”琉璃碑;城墻內隱蔽千年的泥包鐵神像……中原文化與邊塞文化相互交融,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體系。
要講好張壁的故事,要從1600年前講起,要從浩瀚宇宙講到星象堪輿,要從兵戎相向講到農耕習俗……神思飛揚間,只見那些人穿過一道堡門,轉過一條街巷,走進一扇虛掩的院門,消失得無影無蹤……
記者 周俊芳
攝影 冀古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