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2-08-08 11:24:41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在農業不占地利、工業結構單一、產業要素匱乏的農村,如何實現村集體經濟“突圍破困”?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榆社縣立足縣情民情,強化特色產業項目的管理和建設,通過定規劃、籌資金、抓項目、強落實,闖出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村集體經濟特色發展路徑,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資金“打包” “好鋼”出“好刃”
政府財政投入,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榆社縣通過資金“打包”,把財政投入的“好鋼”用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刀刃”上。通過政策指導定產業、示范先行增信心、優化機制強保障,將省級重點幫扶縣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涉農項目資金等優先用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該縣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制定了《農業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將行業利潤在15%-40%的設施蔬菜、中藥材種植、特色農產品培育等特優產業劃定為定投方向。通過明確4類19項程序標準“以獎代補”,精準輸送資金給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普通農戶。統籌9個省、市、縣示范村,每村投資500萬元集中打包申報項目。嚴格落實“村級申報—鄉鎮統籌—部門審核—縣級審定”程序,各鄉鎮擇優選擇1至2個產業基礎較好的村,按照項目類型、產業規模撥付相應資金。目前,全縣共投入資金5420萬元,打造特色產業示范基地14個、上馬項目25個,其中開工60%,村集體經濟增收近320萬元,26個村年均增收12.3萬元。
市場運作 “輸血”變“造血”
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變“輸血”為“造血”,讓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榆社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所有項目皆具有市價的固定資產、明晰的資金結構、明確的責任鏈條、完備的法律依據。經過市場檢驗,形成了股份合作型、資產租賃型、能人帶動型、村社合一型、資產盤活型五種成熟模式。
郝北鎮韓村以集體和農戶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使用扶持資金建設牛場并形成固定資產入股(占股70%),農戶購買能繁母牛作為資產入股獲得收益。目前,已發展能繁母牛500頭,村集體年增收18萬元,25戶農戶年均增收近3萬元。西馬鄉西馬村、北寨鄉趙王村和水磨頭村利用銜接資金集體建設溫室大棚,承租給農戶發展蔬菜產業,實現村集體和農戶雙贏的目標。西馬鄉牌坊村利用銜接資金建設牛場出租給農戶,村集體每年可增收10萬元。社城鎮社城村利用銜接資金籌建花卉大棚,回引技術能人返鄉種植,輻射帶動全村39戶農戶發展花卉產業,2021年村集體收入達50.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600元。采取“資金扶持+專業合作社實施”模式,榆社縣扶持成立種植業、養殖業、農機具等專業合作社652個,其中郝北鎮屯村、西馬鄉北山暈村通過扶持資金購買農機具,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當地企業和周邊農戶,增加村集體收入。北馬會村采取“村集體+公司+能人+貧困戶”的模式,投入銜接資金盤活廢舊磚廠,年產1600萬塊環保免燒磚,實現年產值900余萬元,每年獲利300余萬元。僅此一項,帶動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帶動村民務工70人,年人均工資3萬余元。
機制保障 增量又提質
利用扶持資金新建的集體資產、入股合作、盤活閑置資源等項目,每年按不低于投入資金總額6%的標準,獲取保底收益加超產或超額收益分紅,持續助力村集體經濟有效增長;村集體收入優先用于合作社成員分紅、困難群體救助、“兩委”成員補助、公益事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和特殊貢獻獎勵等;年度經營性收益在30萬元以上且增長率達到30%的村,提取當年增收部分的15%獎勵給村“兩委”干部……科學合理的收益分配使用機制,保證了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榆社縣還制定了嚴格的資金使用標準、公示公開機制和收益分紅機制,確保分紅有“標底”、收益有“用途”、擔當有“獎勵”,讓村集體“既能賺來錢、也能蓄得住”,實現村集體經濟提質增量“滾雪球”。
本報記者 張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