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2-07-23 09:34:22
當我們生活的環境被污染了,該如何找回綠水青山?
當我們的身體受到毒害,該如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當國有財產受到侵害,該如何維護國家利益?
當烈士的英魂散落青山,該如何記起被遺忘的榮光?
作為“公共利益守護者”, 檢察機關在履職中發現諸如此類違法行為時,可綜合運用磋商、提出檢察建議、提起公益訴訟和支持適格主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等方式,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這就是——檢察公益訴訟。
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從2017年7月1日全面施行至今,已整五年時間。五年來,全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制度優勢,強化“公益之訴、督促之訴、協同之訴”, 堅持“雙贏、多贏、共贏”, 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英烈保護等領域,大力開展檢察公益訴訟工作,依法能動履職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17年7月至2022年7月,全市檢察機關在履職中共辦理公益訴訟案件4487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896件,起訴53件,審結47件,檢察機關訴訟請求均得到支持,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健全完善機制
構建公益保護合力
自2017年7月1日全面推開以來,檢察公益訴訟就充分展現了蓬勃活力和制度優勢。檢察機關在積極穩妥探索推進的同時,進一步爭取各方支持,形成良性互動的工作關系,為推動社會治理貢獻了檢察力量。
全市檢察機關積極主動請示匯報、聯系對接,全力爭取市委、人大、政府支持,全面營造了高位重視、高位推動的工作氛圍。市縣兩級檢察機關多次向市、縣人大常委會專題匯報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市、縣人大常委會相繼出臺《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對全市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提出了具體要求,規定了行政機關在檢察公益訴訟中的權利義務,明確了監察、審判、檢察、行政機關在公益訴訟工作中的溝通、配合關系,檢察機關與20余家行政部門簽署了協作配合意見,在全市形成了“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支持、部門配合”的公益訴訟工作格局,充分將公益訴訟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
五年勇毅前行,五年探索創新。晉中檢察公益訴訟創下了全省第一例開庭審理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全省第一個公益訴訟案件線索舉報獎勵機制、全省第一個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溝通交流機制等14項全省第一;4個公益訴訟案例先后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晉中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通過公益訴訟,全市共保護、復墾被損毀國有林地、耕地1450余畝,督促關停和整治違法排放廢氣和其他空氣污染物的企業40余家,督促清理各類垃圾和危固廢170萬余噸,清理河道50余公里,完成土地整治復墾和生態修復綠化1.3萬余畝;督促整改或關閉餐飲服務商家300余家,督促查處銷售假藥和走私藥17種;保護、收回國有財產和權益的價值1億余元;督促收回被非法占有的城鎮國有土地235畝,督促收回欠繳的城鎮國有土地出讓金2.5億元……
這一長串閃亮數據,凝結著全市檢察機關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檢察智慧,也體現著全市公益訴訟檢察人不忘初心、“益心為公”的職責擔當。
聚焦重點領域
傳遞檢察為民溫度
公益訴訟,旨在維護公益。公益,說到底就是人民的利益。
五年來,全市檢察機關開展的每一次專項活動、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體現了檢察公益訴訟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與擔當。
依法履職,守護綠水青山。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三次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市檢察機關加大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力度,實現了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的高度統一。市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某露天煤業破壞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中,督促相關行政機關積極開展生態環境修復綠化工作,實施土地整治復墾和生態修復綠化總面積13473.43畝,完成土地提質改造4365.1畝,修復207國道3.375公里,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筑牢了法治保護“防火墻”。
2021年4月,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我市生態環保問題進行通報。檢察機關開展專項公益訴訟監督,最大限度發揮訴前檢察建議功能,督促相關行政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職能。在辦案過程中,檢察機關打好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組合拳”,實現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構筑依法治理與合規經營“同心圓”。不斷創新履職方式,變末端處置為前端治理,通過制發檢察建議,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落實對涉案企業的嚴管厚愛,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問題的沉疴頑疾,幫助企業更好實現綠色發展,實現了保護生態環境、服務民營企業、保障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共贏、多贏效果。
積極作為,保障舌尖安全。我市檢察機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在辦理兩起涉案金額高達6億余元的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案件過程中,深入思考案件所折射出的治理漏洞,積極推動機制出臺,規范了行業治理。2020年6月,市檢察院會同相關職能單位聯合發文,在全市范圍內嚴格禁止生豬定點屠宰場(廠)給待宰生豬注射阿托品、腎上腺素等藥物,全力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平遙縣人民檢察院聯合相關職能部門開展“平遙牛肉質量安全監督”專項活動,對平遙牛肉的養殖、屠宰、生產經營、消費等各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監督整治,確保平遙牛肉這塊金字招牌得以傳承和保護。
敢于擔當,捍衛英烈榮光。歷史的記憶不應當被遺忘。左權縣“八路軍楊家莊兵工廠舊址”隨著楊家莊村整體搬遷,面臨滅失的重大危險。市縣兩級檢察機關依法向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督促依法履職,采取保護措施。最終該文物不僅得以保留,同時成功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申請到700萬元文物修繕資金。檢察機關在守護革命遺址中的這一做法,為全省紅色文物保護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大膽探索實踐
拓展“等”外領域
人民群眾的需求在哪里,檢察服務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
從立法授權時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4個法定領域,不斷向英烈權益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安全生產、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個人信息保護、反壟斷等“4+N”拓展,有力維護了公共利益。
2019年5月,有群眾反映,榆次區某商住樓項目工程在施工中存在安全隱患,威脅公共安全。經調查,該項目工地上的塔吊經常會將起重臂伸到工地外的街道上吊取工程材料,而在起重臂下的區域沒有設置任何提醒過往行人、車輛注意的警示標志和保護設施,且該項目屬違法施工。
榆次區人民檢察院遂依法向晉中市有關行政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并采取召開現場會的形式進行了公開送達??紤]到案件的危險性和緊迫性,榆次區人民檢察院要求行政機關在收到檢察建議書后十五天內依法履行職責,并書面回復。行政機關則以檢察建議督促整改為契機,在全市114處工地開展了建筑安全專項督查活動,糾正類似問題12件,消除了安全隱患,密切配合了城市提檔升級攻堅行動,也取得了辦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社會面的良好效果。該案成為山西省首例公益訴訟“等”外領域案件,先后入選“全省十大精品案件”“全國十大精品案件”、最高檢和應急管理部聯合發布的安全生產領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全市檢察機關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從未止步。他們主動回應群眾訴求,在做好法律規定的“必答題”基礎上,依法能動履職,共辦理各類新領域案件308件,在安全生產、公共衛生、婦女兒童殘疾人保護、網絡侵害、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扶貧、英烈保護和軍人保護、贍養類民事公益訴訟等關乎社會公共利益的“等”外領域積極穩妥探索,并取得了突破。
移動互聯網時代,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是維護網絡空間安全的重要內容。靈石縣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某行政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過程中未充分履行審查義務,將個人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銀行賬戶等敏感信息未按要求去標識化處理予以公布,涉及人數較多,帶來公民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和安全隱患。該院及時召開訴前檢察建議公開送達聽證會,相關部門收到檢察建議后迅速整改,并舉一反三,對已公開的政府信息進行了全面自查整改,并在全縣政務公開單位開展涉及個人隱私政府信息專項排查整治工作,實現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依法公開政府信息的雙贏。
公益訴訟領域和范圍不斷拓展,從完善治理和維護公益等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公益訴訟的現實需求,展現了公益訴訟的制度價值和發展潛力。這也說明,檢察公益訴訟制度越來越深入人心!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全市檢察機關始終堅持“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始終牢記“公共利益守護者”神圣使命,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獨特的功能價值,在保護公共利益之路上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實現人民群眾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懈努力,為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檢察智慧和力量!
記者 張志麗 毛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