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2-07-16 10:33:54
為搬遷群眾幸福生活“加碼”
本報記者 張志麗
夏日的清晨,陽光灑落在和順縣康阜嘉園、梁余新苑小區內,照在這里人們滿是幸福安詳的面龐上。這是兩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小區,共集中安置了和順縣41個村的1833戶搬遷戶。
搬出大山、挪出窮窩幾年了,這里的鄉親們發生了什么新變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成效如何?近日,記者帶著問題實地探訪,深入了解和順縣如何多點發力,為搬遷群眾幸福生活“加碼”。
提升素養
激發搬遷群眾創業熱情
掌握致富技能、發展致富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
近年來,和順縣認真落實“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培訓制度,實施推進“山西技能富民”戰略,采取“排查摸底、臺賬管理、社區招聘、訂單培訓、靈活就業”的方式,有效破解了搬遷群眾知識水平低、務工就業難等實際問題。全縣有勞動能力的2435名搬遷對象中,靠培訓務工就業的占53. 4%,人均年增收3萬元。
集中安置小區建成后,和順縣又投資5500萬元,在安置小區附近建設了1600個標準食用菌種植大棚,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戶均一棚。為解決搬遷勞動力種菇沒技術、不懂管理、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等問題,和順縣指導41個整村搬遷村組建了41個菌菇種植專業合作社。搬遷群眾通過以棚入股和在菌菇園區打工的方式,參與菌菇大棚生產運營,實現了入股分紅和園區務工雙增收。2021年,該園區實現滿負荷生產,400余名搬遷群眾在菌菇大棚從事育種、采摘、管理等工作。
盤活資源
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
如何讓搬遷群眾在原有土地上獲得最大收益?如何統籌處理搬遷群眾種地與務工的關系?和順縣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搬遷村土地,托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在“放管服”上闖新路,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
和順縣宏田嘉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平松鄉6個整村搬遷村2000余畝土地種植火麻,著力打造省級火麻種植產業園,產品出口韓國、德國等地,結束了和順縣沒有農業外匯創收的歷史?;鹇楫a業帶動500余戶易地搬遷戶,戶均年增收1800元。
2018年以來,和順縣先后有6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流轉易地搬遷村土地5000余畝,每畝托管收益均在150元至200元。土地流轉托管既增加了搬遷群眾的收入,又將搬遷群眾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大激發了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
建強機制
提升搬遷小區綜合治理
在破解易地搬遷小區管理難題上,和順縣以“黨建+”為思路,創新“一方隸屬、雙重管理”模式,著力提升搬遷小區綜合治理。
康阜嘉園和梁余新苑兩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小區隸屬城區管委會,原所屬鄉鎮和城區管委會對其實行雙重管理。搬遷村接受原所屬鄉鎮開展的村“兩委”換屆選舉、財務支出等行政管理,同時,接受城區管委會以安置小區為單元參與的社區黨建和培訓教育等組織活動。業主委員會、社區居委會、居民監督委員會等組織機構,“五老協調隊”“五色志愿隊”等村社聯建隊伍……各種力量參與社區治理,變“單打獨斗”為“握指成拳”。他們“多管齊下”,合力管好群眾家長里短日常事,辦好百姓“急難愁盼”要緊事,1866個實際問題得以及時解決,實現易地搬遷社區一流服務。
搬遷搬出致富路,移民移出幸福花。這些曾經住在偏遠山村的貧困群眾,如今已華麗轉身,在小康路上過著過去不敢想的好日子,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