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2-07-14 09:35:50
開欄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我省考察調研,特別是親臨我市平遙縣、榆次區考察調研,對我市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里程碑意義。為了進一步堅定牢記領袖殷殷囑托、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營造全市上下以澎湃熱情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濃厚輿論氛圍,從今天起,本報開設“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牢記囑托 晉中答卷”欄目。
欄目將生動呈現市委帶領全市人民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舉措和進展成效,特別是市第五次黨代會以來,我市加快建設全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新進展新風貌新成就。廣泛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進一步激勵全市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脫貧向富促振興
圖為和順縣康阜嘉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赝撠毠詩^斗路,我們以初心為墨、以實干為筆,一筆一畫,描繪出小康生活的壯美圖景。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后,我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以加快建設全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戰略目標和“1221”戰略舉措為統領,緊緊抓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條主線,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基礎上,不斷檔、無縫隙做好銜接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著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畫卷。
強機制 動態監測防返貧
“喜遷新居承德政,合家祝福話黨恩?!边@是張貼在壽陽縣松塔鎮郭村兩間簇新紅磚房上的自編對聯。新房主人朱艮忠一家是低保戶,他家原有三間老窯洞,住過四五輩人。去年10月的連續強降雨,沖塌了老窯洞的邊墻。在享受了房屋救災補貼,并經村干部統籌辦理手續、協調建房各項工作后,2022年1月11日,朱艮忠一家四口歡歡喜喜搬進了嶄新的紅磚房。
去年10月,強降雨侵襲我市。為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防止因災致貧返貧,我市緊盯災害涉及的431個脫貧村、5.23萬脫貧人口、1087名監測對象,制定應對洪澇災害防止因災返貧致貧十條措施,配套專項救災資金4000萬元,重點用于脫貧地區、脫貧村災后恢復重建等,決不讓一戶困難群眾因災返貧、因災致貧。
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任務,必須創新舉措、狠抓落實,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在全市,一支2000余人的防返貧監測信息員隊伍覆蓋所有鄉村,聯動推進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責任。他們進村入戶,摸排出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戶”7200余戶、1.47萬人。
我市高度關注監測戶、脫貧戶日常生產生活,把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落實到位,盡心竭力為脫貧群眾辦實事,謀幸?!?/p>
持續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全市農村低保標準由2021年的5335元調升為5695元;引深社會力量參與幫扶。“萬企興萬村”晉中行動中,近百家民營企業與11個縣(區、市)的150多個村結成共建對子,投入幫扶資金約5.3億元;
穩步推進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今年上半年,9.8萬名脫貧勞動力實現務工就業,其中外省務工就業1.4萬人,實現了逐年穩步增長。榆社古建成為省級勞務輸出品牌……
強產業 端牢“飯碗”鼓腰包
盛夏的太行山,滿目蒼翠,生機盎然。走進左權縣寒王鄉段峪村,屋頂、山坡上一片片藍色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白源虼謇镅b了光伏發電板,我們是曬著太陽把錢賺,每年都有7000元的保底收入?!?0多歲的雷海林直夸光伏發電好。如今,光伏發電已成為老區脫貧群眾持續增收的重要產業。2021年以來,全市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收益分配到村達到1.4億元。
位于龍巖大峽谷景區的昔陽縣孔氏鄉李家莊村則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運用“以農促旅、產業興農”新模式,有效帶動全體村民人均增收近2萬元,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正逐步成為昔陽縣獨樹一幟的“農旅融合會客廳”。
榆社縣以68個整村搬遷村土地集中流轉為突破口,引進省醫藥公司、天生農牧、十四只綿羊等7個龍頭企業,帶動使用流轉土地近2.85萬畝,抓好后續產業扶持銜接。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做強產業是基礎。我市科學規劃布局,加快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建成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78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21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00余個,成功創建1個省級示范縣、12個省級示范片和24個市級示范片。推動1個國家級、1個省級、11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做精做專做特,推動主食糕品、功能食品等八大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為榆社、左權、昔陽、和順4縣引進畜牧、食用菌、小雜糧、蔬菜果樹種植等新品種34個,推廣新技術32項。
廣袤的鄉村大地上,產業興旺,農民增收。一個個鼓起來的腰包,正是我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生動實踐。
黨建+ 做實基層治理“大文章”
常村,曾經是壽陽縣21個貧困村之一。2010年以來,常村的三任黨組織書記接續奮斗,帶領農民發展壯大玉露香梨產業,夯實基層治理,用“黨建鏈”輻射帶動“產業鏈”“組織鏈”“生態鏈”“治理鏈”,助推鄉村振興,農民人均年收入從3000元增到31282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0元增到43.26萬元,走出了一條強黨建、促發展、聚民心、共富裕的興村之路。
在破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小區管理難題上,和順縣以“黨建+”為思路,創新“一方隸屬、雙重管理”模式,即小區隸屬城區管委會、受原所屬鄉鎮和城區管委會雙重管理,著力提升搬遷小區綜合治理。
榆社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小區以黨建為引領,抓住“社區穩定”這個著力點,打造“社區+網格+物業+公崗+居民”五級社區自治模式,全面提升小區網格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我市建強基層組織,持續增強脫貧地區鄉村治理能力。強化黨建引領,積極推動“一堡壘五中心”建設,持續整頓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全市1942個行政村全部完成“兩委”換屆,村“兩委”主干“一肩挑”比例達到91%,1084個村實現了至少有一名大學生到村工作,1942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
“事非經過不知難,路須蹚出方為新?!睆拿撠毠缘洁l村振興,變的是階段目標和任務重點,不變的是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我市將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在新起點上續寫新的奇跡,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記者 張志麗
通訊員 梁朝波
攝影 任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