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晉中日報時間:2022-05-26 08:30:14
2015年,靈石縣開拓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80后”退役軍人王志勇,毅然放棄在外打拼的事業回鄉發展,在老家翠峰鎮靳村的山溝溝里養起了鴕鳥。經過跨領域的轉變、創業初期的艱辛和迷茫,他一步步摸索出“專業合作社+農戶代養+產品加工基地+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成了養殖鴕鳥的“專家”。王志勇和他的鴕鳥們為鄉親們撐起了一片天,鴕鳥養殖成了助力鄉村振興的一項特色產業。
敢想敢干 不怕失敗
“我們正嘗試用手機直播鴕鳥從孵化到成長的過程,以及取蛋、喂料、打針等一系列養護過程,讓更多的人了解鴕鳥,走近鴕鳥?!?/p>
5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靈石縣開拓種養專業合作社鴕鳥養殖基地時,王志勇正在為鴕鳥拍視頻,記錄各種有趣瞬間。
說起回鄉創業的初衷,王志勇說,以前鄉親們愛說一句話:“一進村、三道溝,有女不嫁湯、靳村”,這就是我的家鄉30年前的模樣。王志勇最初的想法,就是想盡自己所能改變家鄉的窮面貌。2015年,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支持下,他把目光瞄準到鴕鳥新型特色養殖產業上。
當時,鴕鳥養殖在全國正處于產業化萌芽階段,搶抓先機談何容易?他的想法一開始就沒得到家里人的同意。
但王志勇認定了這是個適合當地農民發展的好項目。投資不足,他就拿出自己的積蓄,一次次地累加,賠錢了就當交學費;技術不成熟,他跑遍了全國各大鴕鳥養殖基地考察;買到過弱體育苗,回來后成活率不足10%,最困難的時候,他也咬牙堅持過來了。直到2017年3月10日,靈石縣開拓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立3年以后才開始盈利?,F在產業步入正軌,王志勇的養殖經驗也不斷豐富,一切都好了起來。
立足管理 延伸產業
在合作社成立之初,王志勇就吸納了周邊10余名村民就業,還通過讓村民代養鴕鳥的模式,給予村民相應的報酬,對代養戶實行統一提供雛鴕鳥、統一飼養管理、統一疫病防治、統一飼料、統一回收加工的“五統一”管理模式,既讓村民學會了鴕鳥養殖技術,也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采訪過程中,王志勇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一只鴕鳥養殖22個月后開始產蛋,第一年可產30枚左右,從第三年開始,每年能產80至100枚,目前,一枚食用蛋的市場價是200多元,鴕鳥的壽命長達七八十年,產蛋高峰期在5年至20年。鴕鳥蛋可以孵化小鴕鳥,每只能賣到600元以上,按每只鴕鳥每年孵化30只小鴕鳥計算,可收入1.8萬元,除去養殖成本,養殖效益至少在1萬元。而食用鴕鳥,除了肉可以出售外,皮、羽毛、肉、骨頭都有人收購,每年的養殖效益也能達到四五千元。
為了實現鴕鳥養殖的效益最大化,王志勇一有時間便到外地高校學習,并通過行業協會引薦拜訪業內專家。在學習中他意識到,依靠單一產業無法實現綜合效益,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延伸產業鏈條。因此,他緊抓近年來消費者對農村休閑旅游和關聯體驗日益增長的需求,決定以鴕鳥養殖為核心,發展鴕鳥上下游產業鏈條。
奮力奔跑 不負韶華
在有了發展鴕鳥上下游產業鏈條這個想法后,王志勇就開始整日奔波,尋找合作商、采購基礎設施設備、加大宣傳力度,不斷迎接挑戰并解決困難。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專業合作社+農戶代養+產品加工基地+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合作社建成育雛室4間,商品鳥欄5000平方米,現養殖鴕鳥300余只,鴯鹋100余只,苜蓿、玉米等飼料用產品種植面積達50畝,具有成熟的種養殖環境、完善的種養殖條件和專業的種養殖技術人員。
今年,王志勇謀劃著以打造“靈石特色鴕鳥養殖產業體系”為發展方向,形成以鴕鳥特色產業為主、農業生態旅游觀光為輔的完整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他將這一想法告訴合伙人之后,大家的激情瞬間被點燃了,集思廣益,全力打造山西省首家以鴕鳥為主題、特色顯著的生態農業公園。眼下,翠峰鴕鳥主題農業公園已經有了雛形,園內基礎設施設備也在不斷完善。
王志勇表示,作為一名回鄉創業的“80后”,接下來,他要和他的鴕鳥們加速奔跑,跑出鄉村振興的“加速度”,用自己的力量帶領更多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記者 趙光耀 通訊員 郭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