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時間:2021-11-12 07:40:35
劉胡蘭英雄民兵班集體宣誓。
劉胡蘭英雄民兵班成員正在進行越障訓練。
劉胡蘭紀念館廣場紀念碑上,“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大字熠熠生輝。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歷史漫漫長河中,人類社會青年英雄輩出,中華民族青年英雄輩出。
劉胡蘭犧牲時只有15歲,她用短暫的一生譜寫出永恒的詩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豐碑,鑄就彪炳史冊、光照千秋的劉胡蘭精神。
弘揚劉胡蘭精神,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新時期、新形勢下劉胡蘭精神的實質與內涵。發展到今天,劉胡蘭精神已經不能用簡單的“不怕死”來概括。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不斷發展,劉胡蘭精神也在與時俱進,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需要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現在我們更需要為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群眾利益出力流汗、作出貢獻的時代英雄。新時期劉胡蘭精神概括來講就是16個字:堅定信念、不屈不撓、敢于擔當、勇于奉獻。
1932年10月,劉胡蘭出生在文水縣云周西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山西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劉胡蘭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積極參加抗日兒童團,為八路軍站崗、放哨、送情報,為傷員包扎傷口,幫助戰士們運送彈藥。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部隊占領文水縣城,解放區軍民被迫拿起武器,保衛勝利果實。劉胡蘭積極參加縣黨組織舉辦的婦女訓練班,擔任云周西村婦救會秘書,發動黨員群眾斗地主、送公糧、做軍鞋,動員青年報名參軍。劉胡蘭在革命斗爭中進一步鍛煉成長,1946年6月被批準為中共候補黨員。
在白色恐怖的惡劣環境下,劉胡蘭堅持開展對敵斗爭,傳達黨組織指示,組織群眾掩藏糧食,配合武工隊鎮壓了反動村長。1947年1月,劉胡蘭不幸被捕。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殺戮,她毫無懼色地說,“怕死不當共產黨!”從容躺在敵人鍘刀下,犧牲時年僅15歲。
1947年2月6日,《晉綏日報》刊登劉胡蘭英勇就義的英雄事跡并發表評論,號召全體共產黨員和解放區軍民向劉胡蘭學習。劉胡蘭的名字在華北大地不脛而走,烈士的英雄事跡鼓舞著無數革命軍民不畏艱險、勇敢斗爭。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做出決定,追認劉胡蘭同志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這一年,毛澤東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1957年,劉胡蘭就義10周年之際,毛澤東再次題詞劉胡蘭烈士墓地紀念碑銘文。黨的領袖在不同時期以同樣內容為一位烈士兩次題詞,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領袖對劉胡蘭烈士的高度褒揚。
2009年,劉胡蘭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堅定信念
是劉胡蘭精神的基石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晉綏革命根據地是陜甘寧邊區的屏障,作為晉綏根據地前哨的八分區,地處晉中平川和呂梁山脈連接處的文水縣,因是晉察冀、晉冀魯豫根據地通往延安的交通線和戰略要地,敵我斗爭異常激烈。
1936年,毛澤東、彭德懷等率領紅軍東征,途經文水21個村,一路播撒革命火種。1937年,山西犧盟會文水分會成立,并組建晉中平川第一支抗日游擊隊“犧盟會文水抗日游擊隊”。1938年4月,文水縣抗日政府成立,中共黨員顧永田擔任縣長,在全縣廣泛發動群眾,領導開展抗日斗爭。
因文水縣云周西村先后駐有犧盟會物資存放點、晉綏八分區文水敵工站、晉綏公安總局文水情報站、地下聯絡站,我黨干部經常在這里開展工作。年幼的劉胡蘭在耳濡目染中,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為她走上革命道路奠定基礎。
斗爭歲月中,革命親屬的言傳身教、八路軍抗日救國的英勇事跡,尤其是黨組織及劉胡蘭入黨介紹人陳德照、呂雪梅等同志的重點培養,引導劉胡蘭堅定革命理想、成長為革命戰士。
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我們黨百年歷史征程中,無數像劉胡蘭這樣的共產黨員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這種信仰和理想。
面對敵人威逼利誘,劉胡蘭“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要為人民干到底”的堅定話語,充分彰顯共產黨人堅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和執著的理想信念。
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我們黨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艱險和磨難,但任何困難都沒有壓垮我們,任何敵人都沒能打倒我們,靠的就是千千萬萬黨員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每一位黨員干部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黨和人民的事業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把為人民服務作為畢生的最大追求,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最終目標。這樣,站位就高,眼界就寬,心胸就開闊,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弘揚劉胡蘭精神,始終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
不屈不撓
是劉胡蘭精神的靈魂
抗日戰爭期間,劉胡蘭大伯劉廣謙是村里的閭長,常常為我黨開路條、籌物資,后被敵人發現殺害;父親劉景謙多次冒著槍林彈雨,突破敵人封鎖線,為八路軍運糧送布;母親胡文秀是婦救會干部,從小教劉胡蘭識文斷字,經常給她講述抗日故事。親人們的言傳身教,使她早早接受到革命啟蒙教育。
1942年,劉胡蘭積極參加抗日兒童團,為八路軍和地下黨站崗、放哨、送情報,機智勇敢地同日偽軍周旋。1943年冬,她先后兩次參加下曲鎮和西社村奪糧戰斗,英勇反抗日偽的搶糧暴行。
在抗戰烽火中,劉胡蘭逐步成長為一名勇敢無畏的革命青年。1945年11月,她參加黨組織舉辦的婦女訓練班,進一步提高思想覺悟。擔任云周西村婦救會秘書期間,她與村干部一起,發動群眾斗地主、送公糧、做軍鞋、照顧傷員,動員青年報名參軍,進一步鍛煉了斗爭本領。1946年2月,劉胡蘭參加我軍反擊閻錫山部隊的東莊戰斗支前工作,經受住了戰火考驗。同年6月,年僅14歲的劉胡蘭被黨組織批準吸收為中共候補黨員。
無論形勢如何惡劣,環境如何艱險,她甘愿去拼搏、去斗爭,堅持開展對敵斗爭,鍛煉增強斗爭本領,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1946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大舉進犯文水縣,為保存革命力量,縣委決定大部分同志轉移上山,劉胡蘭以自己年紀小、熟悉環境為由,主動要求留下來工作。這種為了黨的事業在生死攸關時刻不畏犧牲的壯舉,正是共產黨人敢于斗爭、不屈不撓的生動寫照。
敢于斗爭、不屈不撓是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是我們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一路走來在斗爭中發展壯大,最終贏得勝利。經過百年洗禮,這種精神早已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血脈,貫穿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等各個時期。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形勢更為復雜,需要我們不斷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提升斗爭本領,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
面對落后永不服輸、面對困難永不氣餒、面對群眾的期望永不懈怠,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努力破解制約發展穩定的諸多難題,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正是新時期劉胡蘭精神的靈魂所在。
敢于擔當
是劉胡蘭精神的本質
劉胡蘭生前常說:“困難面前不低頭!敵人面前不屈服!”在艱難困苦的斗爭歷練中,她總是努力工作,勇于吃苦,能夠出色地完成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面對繁重的支前任務,她不辭辛勞,義無反顧;面對復雜的斗爭形勢,她迎難而上,無畏無懼;面對落后分子破壞生產,她針鋒相對,嫉惡如仇;面對生死考驗,她寧死不屈,英勇剛烈。
革命戰爭年代,千千萬萬共產黨人堅定扛起人民解放和民族復興的大任,在生死考驗面前,始終不屈不撓、敢于擔當。時至今日,不屈不撓、敢于擔當仍是劉胡蘭精神穿越時空、熠熠生輝的鮮明品格。
新時代下,廣大黨員干部更要發揮不屈不撓、敢于擔當的精神,把為人民群眾造福謀利作為第一追求,把促發展、保穩定、惠民生作為第一目標,不怕得罪人,不怕擔責任,不怕別人背后議論。凡是有利于人民群眾、有利于發展穩定的事,頂著壓力也要上,冒著風險也要干,努力創造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經得起群眾檢驗的工作實績。
劉胡蘭精神的弘揚與傳承,就是永遠堅守共產黨人的立場和宗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不怕犧牲的政治本色,排除私心雜念,不計較個人得失,舍“小我”鑄“大我”,義無反顧、一往無前,更加自覺而堅定地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吃苦在前、無私奉獻,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在急事難事面前,能不能挺身而出、勇挑重任,是檢驗一個黨員干部有沒有擔當的重要標尺。
實現中國夢是一項偉大事業,黨員干部要主動將劉胡蘭精神融入干事創業之中,不斷強化擔當意識、責任意識,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續寫新時代山西人的精神史詩,用百年黨史中蘊含的智慧和力量攻堅克難,實現山西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奮斗目標,肩負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的歷史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勇于奉獻
是劉胡蘭精神的精髓
1940年2月,曾任文水縣縣長,時任第八專署專員的顧永田在交城縣田家溝伏擊日軍的戰斗中壯烈犧牲,時年25歲。
1942年2月,年僅18歲的文水女英雄李重英落入日寇魔爪,寧死不屈,壯烈犧牲。
1945年11月,劉胡蘭在婦訓班學習時,被24歲“民族女英雄”李林以身殉國的英勇事跡和一大批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壯舉深深感動。她曾對入黨介紹人陳德照等堅定地說“我要死的話,也要像他們那樣”。
劉胡蘭曾對黨旗宣誓“不怕流血,不怕犧牲”,面對敵人血淋淋的鍘刀,她慨然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我一個人死好了,不能叫眾人死!”表現出共產黨員不懼生死、敢于奉獻的崇高品質。
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文水是晉綏革命根據地犧牲最多、貢獻最大的縣份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5000余人踴躍參軍,其中1000余人為國捐軀。
正是有一大批像劉胡蘭這樣為了新中國解放事業不怕犧牲的共產黨人,我們黨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的信賴,才能攻堅克難、前赴后繼、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奪取革命的偉大勝利。
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仍然需要每一位共產黨人發揚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高擎忠誠擔當、舍我其誰的精神火炬,推動黨的事業蓬勃發展、無往不勝。
勇于奉獻、不怕犧牲是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優秀品格。我們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和遠大目標。這種性質和特征,決定了以黨和人民利益為重,不怕犧牲、勇于奉獻是我們黨的精神底色。革命歷程中,無數革命先輩挺身而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勇敢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用鮮血染紅共和國的旗幟。
學習和弘揚劉胡蘭精神,就是要不斷涵養無私奉獻的人民情懷,忠于黨、忠于人民、克己奉公、甘于奉獻。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進步,是靠千千萬萬黨員忠誠為民、不怕犧牲、無私奉獻而不斷鑄就的。離開奉獻與犧牲,我們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輝煌成就,也不可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擁護。
從自身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從方方面面的細節做起,為當地的發展穩定作出自己的貢獻。爭先創優做一流業績,黨員干部立足本職踏實工作,讓敢于奉獻的新時期劉胡蘭精神更好地延續與傳承。
劉胡蘭憑著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在敵人鍘刀面前氣貫長虹、視死如歸,用鮮血和生命鑄就偉大的劉胡蘭精神。
英雄的事跡,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偉大的精神,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豐厚滋養。在血與火中鍛造的劉胡蘭精神歷久彌新,永遠都是我們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柱、開拓進取的動力源泉、攻堅克難的制勝法寶。
本版文字:本報記者燕中興
本版圖片由呂梁市宣傳事業發展中心和劉胡蘭紀念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