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日報時間:2021-11-09 08:57:52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艱苦奮斗的西溝。
國內首部紅色浸入式實景體驗劇《太行山上》劇照。
太行干部學院。
八路軍總部舊址王家峪。
壯美太行。
巍巍太行山,以其雄健壯偉的體態,縱臥在祖國北方廣袤的大地上。它氣勢磅礴,巍峨險峻,綿延千里,宛如一條巨龍。它西阻黃土高原的流金飛沙,東偎華北平原的坦蕩沃土,北臨漠北塞外的茫茫風雪,南銜世界屋脊的源泉甘露,從古至今,這里積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無盡內涵。
“雄渾壯太行,嘶馬嘯北風”。尤其80年前那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八路軍挺進太行山,發動群眾,創建敵后根據地。在艱苦的抗戰歲月里,太行根據地的廣大軍民團結一心、前赴后繼,與日寇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鑄就了偉大的太行精神,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譜寫了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光輝燦爛的篇章。
正是在太行山上,空前的意志與團結筑成共御強敵的銅墻鐵壁,形成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
險峻的太行山,古來兵家必爭。千百年來,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造就了堅貞不屈、勇敢善良的太行人民。歷史上長期的烽火連綿,曾給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帶來諸多困難、災難。但太行兒女總是能以中華民族特有的頑強無畏的抗爭精神,用勤勞、勇敢和智慧,譜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北平、天津相繼失陷,日寇以20萬兵力沿平漢、津浦、正太、平綏各鐵路線大舉進犯。11月,太原被日寇占領,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華北地區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大旗,號召全中國人民、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侵略。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以“堅持華北抗戰,八路軍與華北人民共存亡”的決心,挺進山西抗日前線。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前方總部、第一二九師開赴太行山區,以太行山為中心,發動群眾,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領導敵后抗戰。從此,高山連綿的太行山區出現了一支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與日寇浴血奮戰的抗日軍隊。
一寸山河一寸血,從平型關大捷到夜襲陽明堡,從反九路圍攻到百團大戰,從黃崖洞保衛戰到韓略村伏擊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太行抗戰,不僅有力地打擊了日寇的瘋狂進攻,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抗戰烽火熾熱地燃燒在太行山上。在八路軍總部“三進三出”的武鄉縣,“當代花木蘭”王九煥剪掉長發、女扮男裝投奔八路軍,勇敢作戰、出生入死的故事仍在流傳,當時136萬人口的長治市,9萬人為國捐軀。
回顧烽火歲月,全太行區有26萬人參加了人民軍隊,有17萬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生產、戰斗等各條戰線上,涌現出3000多名人民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太行兒女不畏強暴、奮勇殺敵,同仇敵愾、全民參戰,傾盡所有、踴躍支前,生動演繹了“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到戰場”等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悲壯場景,譜寫出“太行奶娘”“三女跳崖”等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
這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品質和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根本價值取向在于為了民族和人民利益。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拯救和振興中華民族的領導核心,充分體現了太行兒女的英雄氣概,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偉大民族。當年的太行抗日根據地作為“最前面的戰略基地”,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如今在這片沃土上,太行精神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豐富,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完善。長治是太行精神的主要孕育地,現存的784處革命遺址,見證著這紅色土地上的鐵血榮光。
光榮勝利的太行山,不斷將歷史和故事轉化為代代相傳的力量,激勵著每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努力奮斗
長治市武鄉縣位于太行山西麓,這里曾是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作為當年的抗戰中樞,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和太行兒女在這里前赴后繼,譜寫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篇章。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坐落于武鄉縣城西,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大型革命紀念館,從1972年7月開放至今,觀眾接待量由年均2萬人次躍升至80萬人次,早已經成為太行精神的生動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09年5月來山西視察期間,就專程瞻仰了紀念館。他強調,要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錘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歷史是一片深邃的海洋,總以激蕩而又清脆的濤聲震撼著我們的心房,當年一幕幕的波瀾壯闊,如今都成了融入生命的畫卷。紀念館里講解員的解說總是那樣的情深,“太行精神是敵后抗日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澆灌的精神之花,她既是八路軍和太行人民戰勝日寇的民族魂,又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擎天柱,更是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黨的幾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繼承和弘揚太行精神。”
1951年8月20日,毛主席就委托晉冀魯豫慰問團分團團長楊秀峰(原邊區政府主席)率領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帶著他的親筆題詞“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和中央人民政府致老根據地人民的慰問信,專程到剛剛愈合了戰爭創傷、沐浴到和平陽光的太行老區,慰問曾經戰斗和生活在這里的干部和群眾,希望老區人民發揮根據地特有的政治優勢,繼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年代那種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為社會主義建設再立新功。
鄧小平同志曾經在太行山上生活、戰斗了八年之久。他不僅與劉伯承一道率領一二九師,戰斗在烽火連天的太行山上,而且一度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并主持八路軍總部工作。在1944年的太行區殺敵英雄和勞動模范表彰大會講演中,他就曾提出“有覺悟、有創新意識、有本領、有群眾觀念和有民族精神”五個本質特征,正是他親筆題寫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館名,太行老區人民至今還親切地稱呼他為“鄧政委”。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指出,山西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爭主戰場之一,建立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聞名中外,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為山西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當中的偉大精神,太行精神始終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作為精神之源,她不斷轉化為一種氣勢磅礴和代代相傳的力量,激勵著每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奮斗,推動著每個階段民族復興事業的蓬勃發展。
從不怕犧牲到無私奉獻,不朽的精神如同巍峨的太行,屹立于遼闊天宇間,只要祖國和人民需要,隨時捧出自己的肝膽
太行精神是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谷諔馉帟r期,太行根據地上演了一幕幕蕩氣回腸、不屈抗爭的英雄史詩。時至今日,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里有關左權將軍的故事,仍然催人淚下。在抗日戰爭中,多少共產黨人和人民子弟兵英勇殺敵,前赴后繼,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太行兒女武裝起來,走向戰場,直至流完最后一滴熱血。投筆從戎的大學教授,愛國歸僑的巾幗英雄,知名的,未名的,無數人表達出的英雄氣概使日本侵略者認識到不可能“速亡”中國,也讓中國人民增強了抗戰勝利的民族信心。抗擊侵略者的正義之戰必勝,中國人民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去,這是那個時代響徹在太行云霄的最強音。據不完全統計,晉綏軍區指戰員犧牲1.3萬多名,晉察冀軍區指戰員犧牲7.1萬多名,他們為雄壯的太行山脈增添了血染的風采,也最終匯聚起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磅礴力量。
太行精神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展現的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在一個封閉落后的山區堅持抗戰;在一個沒有任何物資接濟和給養的環境中發展壯大;一個只有“小米加步槍”的軍隊,打敗了擁有精良軍備、數倍于自己的瘋狂侵略者,軍民遭遇了多少艱難困苦,又經歷了怎樣的浴血奮戰。最艱苦的歲月里,八路軍總司令親自開墾,政委帶頭紡線,沒有糧食自己種,沒有衣物自己織,沒有水源自己挖,“小平橋”“伯承橋”至今見證,共產黨贏得了群眾,贏得了戰爭,并把太行山這個黨領導下的抗戰堅強堡壘,發展成中國革命不斷取得勝利的前進基地。
太行精神是為民族解放萬眾一心、敢于勝利的寶貴品質。在太行山上,軍民團結、萬眾一心是走向勝利的法寶,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太行軍民構筑起眾志成城的銅墻鐵壁。僅“百團大戰”期間,太行區民兵就參戰538次,參戰總人數近六萬人。先后有15萬名太行兒女加入中國共產黨,60多萬名熱血青年參加八路軍?!按宕逑褴姞I,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據地,一片練武聲”,伏擊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窯洞戰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擔架隊、運輸隊、警戒隊,運送物資,救護傷員,使戰爭的軍需供應和戰勤服務得到了充分保障,軍力民力的完美結合,創造了偉大的勝利和奇跡。
太行精神是為人民利益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爸炖峡?,我還要把三兒子送上戰場,讓他跟著你打鬼子,為他兩個哥哥報仇。”這是實景劇《太行山上》里的一幕,也是當年的真實寫照。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講解員田悅慧說,事實上“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在當年屢見不鮮,大家都同仇敵愾,不把侵略者趕出去誓不回家。太行抗日根據地作為第一個敵后根據地,從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太行根據地第一二九師主力部隊對日偽軍作戰共19777次,斃傷日偽軍120241名;太行區的民兵、自衛隊在抗戰期間共作戰33716次,斃傷俘日偽軍11409名。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太行區又有144267人加入到人民子弟兵的行列中,近8000名干部陸續調往全國各地,為全中國的解放作出了太行根據地特有的貢獻。也許你沒到過太行山,但它屹立于遼闊天宇間,只要祖國和人民需要,隨時捧出自己的肝膽。
精神的感召歷久彌新,愈奔流向前,愈顯示其寬廣激越,歷史見證的不滅的燈盞,成為我們永遠向前的堅定力量
太行山高,可以呼遠。歷史的車輪駛入了解放戰爭時期,以上黨地區為核心的晉冀魯豫解放區,處在了特殊的戰略位置上,太行解放區軍民為保衛抗戰勝利果實,打響了上黨戰役。位于長治上黨區蘇店鎮北天河村的上黨戰役劉鄧指揮部舊址,陳列眾多的史料再現了這場發揚太行精神的戰斗,太行區僅7天時間就有4.5萬多名民兵和自衛隊隊員加入正規部隊,屯留1.8萬多名婦女組成戰地宣傳隊、護理傷員組和后勤服務組,原計劃調平順縣1500名民兵支前,報名的就有2700多人,還有4300多人參加了民工運輸隊和擔架隊。
此后,“劉鄧大軍”又從太行革命根據地出發,千軍萬馬出太行,取得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勝利。太行精神也正是隨著這支隊伍得到了發揚光大,最終匯入了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滾滾洪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太行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不僅使太行精神播撒到神州大地,而且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的本質,決定了她不僅是一個由特定的歷史事實、特定的歷史地域和特定區域人民所孕育的崇高品格,而且更是隨著時代與社會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不斷更新的永恒精神。她雖然產生于抗日戰爭的特殊歷史年代,孕育于太行革命根據地,但她并沒有隨著歷史而消逝,而是作為一種民族精神,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揚光大,歷久彌新,愈發顯示了她歷史的長久性、范圍的普遍性和現實的指導性。
在太行山深處的西溝村,萌生了最早的農業生產互助組并由此孕育、推動農業生產合作社出現,推進農村組織變革、生產力大步提高。也正是在這里,申紀蘭發動、組織婦女下地勞動,讓男女同工同酬在這個太行山腳下的小山村里率先實現,并倡導推動其寫入憲法。
南太行有七條著名的掛壁公路,五條在山西境內。為打通這致富路、幸福路,太行人民用血汗和雙手,甚至是生命,在頭頂壁立千仞、腳下萬丈深淵的太行山深處一錘一釬地砸響著太行精神。
無論何時,太行兒女都始終保持著那份赤子之心,始終保持著紅色基因里的赤誠擔當和奉獻。黎城縣一位叫郭海波的農民,7年時間上山近百次,背回21位烈士遺骸進行安葬。
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的武鄉境內,紅色熱土上,從勇敢刻上羊腸路,到山前鋪就高速路,從光榮寫進每一戶,到幸福灑滿千萬戶,擺脫貧困的老區正激活紅色基因,依托文旅融合,打造全域旅游新高地。
成立于2017年的太行干部學院,到目前共舉辦各類班次1011期,培訓學員70268人。她既是一個載體,也是一個平臺,更是窗口,全方位檢視著太行精神的踐與行。她所在的長治,正在偉大的太行精神滋養下,向著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提出的建設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范區,打造現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的目標奮斗。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從鐵馬兵戈到欣欣向榮,從黃土漫卷到綠意盎然,太行精神一直激勵我們奮勇前進。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回眸歷史,仍然可以感受到太行精神超越時空的強大力量和永恒價值,就像一條在時代沃野中奔騰不息的長河,距離源頭愈遠,愈能夠顯示其寬廣和激越。
本版文字:本報記者李家鳴 本版圖片由本報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