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時間:2021-06-11 15:39:01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開展。晉中在敵后戰場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既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等領導華北游擊戰爭、黨的工作、根據地建設的指揮中心所在,又是連接晉冀魯豫、晉察冀、晉綏三大根據地和延安的交通樞紐。
分頭建黨 (1937.7—1938.5)
1937年下半年,適應抗日戰爭形勢,中共山西省工委、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八路軍129師、中共冀豫晉省委駐扎活動晉中期間,組織發動群眾,開辟根據地,發展黨組織,于各地相繼組建12個縣委,分屬4個特委領導。
中共晉中(同蒲)特委(1937.8—1937.12)
中共正太特委(1937.8—1937.12)
中共晉中特委(1937.11—1938.5)
中共晉東特委(1937.12--1938.5)
和順石拐村成立晉中特委
1937年11月,八路軍總部召開石拐會議后,中共冀豫晉省委決定在正太特委的基礎上組建晉中特委,領導榆次、太谷、壽陽、昔陽、和順等縣黨的工作,發動群眾,組建武裝,開展游擊戰爭,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做出積極的貢獻。
鞏固發展 (1938.5—1939.10)
1938年4月,粉碎日軍第一次“九路圍攻”后,晉中作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基點和中心區域,黨的力量迅速發展。為此,中共冀豫晉省委成立了統一領導晉中和冀西地區的中共晉冀特委。1939年2月后,日軍侵占和順縣城、控制和遼公路,晉冀地區被分割,中共晉冀豫區委(即省委)決定分設晉東(習慣稱晉中)、冀西特委,4月改稱地委。
中共晉冀特委(1938.5—1939.2)
中共晉東(中)特(地)委(1939.2—1939.10)
壯大勝利 (1939.10—1945.8)
1939年7月,根據地軍民粉碎日軍第二次“九路圍攻”;1940年8月,八路軍發起以晉中為主戰場之一的“百團大戰”,各級黨組織動員10萬以上群眾支前參戰,為打擊侵略軍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1941年到1942年,面對嚴峻的戰爭形勢,發動群眾戰勝困難,在對敵斗爭中堅守陣地、鞏固發展;1943年到1945年8月,領導以大生產運動為載體的根據地經濟建設,擺脫困難轉入主動,反攻榆社,智取馬坊,收復和、遼縣城,組織祁、太、平戰役,貫徹執行黨的七大確定的路線方針,解放昔陽縣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期間,晉中地域內:榆次、太谷、祁縣的同蒲路西地區與介休、平遙的路北地區屬晉綏根據地;壽陽、榆次的正太路北地區屬晉察冀根據地;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轄區內,介休、平遙、靈石的同蒲路東地區屬太岳根據地。其余大部分地區屬太行根據地,分屬太行(晉冀豫)一、二、三地委領導,中共太行(晉冀豫)二地委(二分區)主要駐扎活動于晉中地域內。
中共晉冀豫一地委(1939.10---1941.1)
中共晉冀豫二地委(1941.1—1943.10)
中共太行二地委(1943年.10---1945.8)
左權縣高家井中共晉冀豫區委員會舊址
中共晉冀豫區第一次黨代會會場
榆社堡下村太行二地委駐地舊址